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羁绊的灵魂——刘基心迹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的《郁离子》向来被看作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情况下,退隐田园,为了抒发自己的满腔郁闷,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而作的“时务十八策”。“郁离”的含义就是要使用之的“圣人”、“明君”成就文明盛世的伟业。应该说,刘基潜心撰著的寓言集《郁离子》的确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它同样展示了动荡时代一个儒生的心灵历程,同样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被羁绊的灵魂。通过《郁离子》,我们可以感受中国古代艰难的“仕”之途和由此而来的“自觉”和“苦闷”,…  相似文献   

2.
《郁离子》(下简称《郁》)的作者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读书期间就表现得才识过人、卓荦不凡。二十岁参加元朝科举考试,登进士第,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在官场中因受压抑和排挤,旋弃官归隐。后出任浙东行省都事,又因反对招安方国珍,而弃官还青田。至正二十年,应朱元璋征召出山。他向朱元璋“敷陈王道”,出谋划策,深为朱倚重,尝称其为“吾子房也。”明初主要典章制度,大都是他和宋濂  相似文献   

3.
刘基其人,家喻户晓。提到他,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烧饼歌》、《推背图》,把他看成知过去、哓未来的神秘人物。事实上,把刘基视为一个知天卜命者实在是一个大误会,应把他看作元末明初卓越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坛宗主。他的重要著作《郁离子》,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然而,这部重要著作,至今仍未被人重视而作较深入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4.
《郁离子》是继柳宗元使寓言取得文学独立地位以来我国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在这部寓言集中,刘基不仅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试对他的寓言文学的审美特征,作些探讨。一、鲜明的主体意识——个性美在文学创作上,刘基主张要“裨于世教”,反对清虚浮靡,强调文学和政治道德的互利关系。因  相似文献   

5.
社会教化是苏轼《策别》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从教化的主要目的、核心内容、实施手段、实效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设想。它们既是苏轼政治思想的反映,又是他所期待的政教结合的教化理想的集中体现。与先秦儒家教化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内在自律不同,苏轼更重视全民的社会教化以及教化实施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伏尔泰著名改编剧《中国孤儿》中,身为事件中心人物的"孤儿"未直接出现在舞台上,给人以主体缺位的假象。但此缺位的角色却时刻左右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悲剧命运是复仇的原因,作者通过此"悲剧因素",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悲剧教化意义;到结尾处孤儿获释,仇恨得以消解,作者又通过此喜剧结局曲折表达了自己人文性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7.
新近发现的《袁枚日记》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还原了二百多年前袁枚晚年的生活。从《日记》可看出:他的风情诗是对他“放诞无检”生活的真实描写;他精美绝伦的山水之篇记录了他晚年出游祖国东南一带大好河山的豪情;他《随园诗话》、《子不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交游活动中;他作为乾嘉诗坛广大教化之主,让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能享受诗文化,使诗歌创作活动成为常人都可参与的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传统文体,“连珠”源远流长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新的特色。刘基68篇《拟连珠》不仅在其诗文集中别具一格,即便在整个元明时期,也是以其匠心独运、风格清奇,因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与南北朝之后骈文化的连珠体区别开来。这组《拟连珠》集中阐述了举贤授能、人君之德、古今治乱、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后来的《郁离子》对此又有深入阐发。它体现了刘基秉持的儒家诗教观,认为作文的目的在于明道以厉行,学以致用。刘基使连环珠体复归其最初的谏诤和讽兴教化的功能,以古朴晓畅之语出之,深刻彰显了他深沉的文化复古主义者情怀和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水浒》中的宋江宣扬造反有罪,是地主阶级的忠臣孝子,地地道道的儒家信徒。他阴谋篡夺梁山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权,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是钻进革命营垒中的蛀虫、地主阶级的代理人。他接受招安、投降以后,就去打方腊,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宋江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王朝的忠实走狗、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水浒》作者却为他歌功颂德。宋江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活动时,作者写他有着非凡的政治、军事、组织才能,各次大小战役的胜利,都是他直接指挥取得;写他“招贤纳士”,八方英雄豪杰,都是仰慕他的名望投来;就连对宋江的平素生活作风也不忽略,着意刻划成“正人君子”的形象。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  相似文献   

10.
刘基的政治寓言集《郁离子》,“其言评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内容非常博杂,“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有关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内容几乎都涉及到了。我们在仔细考察刘基所论之后,将《郁离子》的内容大致归为五类。对其表现方法做了初步探讨,发现刘基的寓言创作确立了整体性的意识——巨作意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刘基的寓言创作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寓言文学之林,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中国此一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中国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教化之道,并论证其相对于西方教化体系所具有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我国古代一部出色的政治寓言故事集——《郁离子》(明、刘基撰)点校出版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经过点校者的一番校勘整理、补苴罅漏之后,使人感到它好读了,容易见到庐山真面目了。我们广大读者应该感谢点校者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一、“言乎政化”——小说与政治。 魏文帝曹丕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很注意文以致用,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著名论断,把文学和事功相提并论,是着眼于国家的治理与政治教化的,这个观点无疑会对小说理论发生影响。所以,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都很重视小说。魏文帝本人就是一个好读神怪小说的才子。《列异传》旧署由他编纂,不一定可信,但至少与他有点关系。著名文学家曹植也是一个小说的热心读者,史书记载他“日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曹植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表明他很有才学,也说明小说很流行。他  相似文献   

14.
刘基《郁离子》的创作,在取材、构思、立意诸方面,对古代的寓言、重言、卮言皆有借鉴,但毕竟不是同一水平的回归复显。它已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上了时代烙印,富有创新意识,为寓言艺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郁离子》是一部寓言、故事兼议论的杂文集。它的作者刘基(1310—1375)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兼文坛宗主。刘基在元代至顺四年(1333)二十三岁时举进士,先后任过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等职。至正十七年(1357)冬,因受到执政者压抑,愤而弃官归隐浙江青田老家。两年多后,应朱元璋征召,从此在朱元璋军中“委心听命”,“运筹帷幄”(罗汝敬《覆瓿集  相似文献   

16.
论《文苑英华》诗学批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苑英华》主要诗学批评特征有三:诗歌尊君意识进一步强化,倾向崇尚文采的“风雅”追求,以及诗用以教化,但人的德行不入批评标准。其成因与宋初儒学复兴、文化主体心态都有关系。官方虽在文学上未强调作者德行,但要求以政治上的德行来确保士人文德兼修。  相似文献   

17.
《尚书》具有浓厚的政治、道德教化色彩。后世无不重视对《书》的学习,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早在孔子之时,已经实施系统的《书》教。孔子《书》教是一个以"疏通知远"为目的,以德治、仁义为核心,包含德主刑辅、尊贤重民、礼治伦理、君子人格等思想内容的王道政治教化体系。孔子《书》教对早期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他广泛汲取前代各家散文的长处,融汇贯通,形成了他自己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风格。 一 苏轼的政论、史论都写得明晰透辟,滔滔雄辩,而又平易自然,这些文章多半是作者谋政、奏议、进策之类的文章。《进策》(《策略》《策别》《策断》)二十五篇系统地论述了宋的内外形势,抨击政治弊端,提出整套奋发图  相似文献   

20.
古典儒家所倡导的教化有深深的政治意义。教化活动与其说属于教育活动,不如说属于政治活动。教化者和教化对象的二分不同于通行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二分。教化政治是一种以身作则之政治。性朴论为教化的必要性与教化成善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质朴之性蕴含着善的潜质,但不具备现成的、完备的善,需要教化而使之完美。正像玉石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玉一样,人也需要教化才能成善,而通过教化让民成善,这正是君王的责任。《性恶》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主张性朴论,而董仲舒也如此主张。这两位性朴论者是儒家中倡导教化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