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法宝"思想,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坚持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有三个方面 :坚持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思想 ,进一步强化了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用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统一战线团结和依靠的力量、统战策略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统一战线思想。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从毛泽东开始的几代中共领导人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法宝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并发挥其法宝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和策略进行了探索,唯有毛泽东以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的探索精神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科学的革命策略即“统一战线”策略。毛泽东将这一策略运用到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所有爱国人士的团结问题上,成功地解决了革命力量问题和团结问题,形成独具一格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合纵连横”的军事策略,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斗争经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蕴含,是包涵统一战线实质论、统一战线联盟论、统一战线领导权论、统一战线策略论、民主党派论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掌握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蕴含,挖掘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和阐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基本思想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与农民结成同盟军、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等方面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及毛泽东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战略原则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同志把它发展为系统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三大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成为指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研究这一思想在抗战时期的形成及其依据,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理解我们党一贯的多党合作方针,自觉地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创立党的统一战线并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论观点的过程;阐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形成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科学体系,使党的统一战线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战略特征;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的继承、丰富和完善,突出统战主题和根本任务在于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是马列主义特别是其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关系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直接的理论依据。认真研究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一次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家发展新情况、新形势,科学运用统一战线理论,对统一战线任务提出一系列新发展、新思路。阐述与理解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新发展、新思路对于我党当前部署统一战线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统战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贡献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科学地分析国内各阶级,提出建立两个联盟,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掌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邓小平以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其历史性贡献是:1. 揭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关系的根本变化,确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基础;2. 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和任务;3. 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毛泽东统战理论为邓小平统战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直接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统一战线问题占有极重要地位。认真研究和坚持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形成的。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宣言》奠定了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阐明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统一战线理论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不断完备。在当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统一战线思想, 对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仲勋继承了毛泽东的统战思想,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基本政策,共产党员应该“和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密切地互相团结起来”,认为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仍然是党的一大法宝”。也发展了毛泽东的统战思想,批评了党内存在的认为“统一战线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要求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有民主作风,搞五湖四海”。这些继承和发展启示我们,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政策,应该通过加强党建、深化统战理论研究等方式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以便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国际统一战线策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包括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地反对霸权;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团结和调动世界一切积极因素,扩大和平与发展力量;充分发挥大国和重要国际力量的作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制约超极大国的霸权主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二分法",在革命阵线、统一战线、经济政策和矛盾问题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在理论发展方面的启示是,理论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历史的现实基础之上;在方法论方面启示是,要注重运用生产力分析方法来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内容上的启示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的一代领导人 ,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 194 1年 ,邓小平同志对统一战线就有一系列的论述 ,与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一脉相承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实现了统一战线理论新的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知识分子理论 ,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科学论断 ;强调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关于“两个联盟”的思想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的基本特征 ;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三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