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台湾"大选"后,"时代力量"成为台湾第三大党以及第三势力中最备受瞩目、强势崛起的政党。"时代力量"崛起与势力扩张与民进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民进党上台执政的角色转型,二者之间可能发展演化为复杂的竞合关系,可能对民进党的执政稳定也将带来潜在的制约与威胁。"时代力量"的发展对未来两岸关系带来的潜在冲击与影响值得关注,其不但可能策动"激进台独"活动,更推动加深台湾青年群体的两岸观歧见,将对选后两岸交流带来阻碍。  相似文献   

2.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3.
"台独基本教义派"是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在历经"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的启蒙、民进党新潮流系——"台独联盟"的合流、"建国党"的崛起、"台联党"——陈水扁的延续、"时代力量"的世代交替等不同时期后,形成当前以民进党新潮流系、游(锡堃)系与"时代力量"为代表的"台独"第三势力局面。"台独基本教义派"以频繁创建"台独"政党团体、栽培青年人、创建教育医疗事业等途径提高"台独"影响力,进而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的走向。有效地界定与评估"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影响,有利于对台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反独"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5.
自民进党主政台湾以来,尽管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但"两岸一家亲"仍然是拉近两岸关系、增进互信最为有力的表述。"一家亲"根隐喻下包含若干子隐喻,如母子、兄弟、夫妻、恋人、邻居等,它们在"有机体-契约"的连续谱系中展示了两岸关系亲疏的流变。事实上,隐喻存在适用边界。光谱上渐进变化的子隐喻并不能应用到所有层次,而是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有明确区分。审慎地运用隐喻与敏感问题的模糊化之间始终存在张力。政治默契的达成在短期可以为各方创造调适的空间,而两岸共赢的实现则有赖于持久的交流互信以及两岸人民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6.
虽然蔡英文民进党执掌台湾地方政权,而蔡英文也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九二共识",但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任何个人和政治势力都无法改变。只有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并和平统一,两岸民众的福祉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和保障。这也是台湾岛内的最大民意。因此,商谈两岸达成和平协议既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一旦两岸能够签署和平协议,将对两岸关系、亚太局势,甚至世界政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商讨达成两岸和平协议,既具有较大的优势条件,也面临不利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一改民进党时期对中国大陆采取的"对抗思维",结束了过去10年来两岸关系的低荡时期,两岸合作的领域得以不断扩大与深化,"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成为两岸交往彼此认同的共识与默契。伴随着2010年6月29日两岸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其早期收割清单和经济效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不断的发酵与释放,而这一切都将会对台湾未来的经贸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借助肯尼思.华尔兹"三个意象理论"的分析架构,描绘后ECFA时代台湾经济社会多元层面的发展趋势图景,深入探讨ECFA签署后台湾经贸战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两岸民众的福祉。文章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遏制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水平、利于实现两岸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采取务必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原则、继续加大反对"台独"势力的政策力度、坚持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等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积极投身两岸的时代浪潮中去,在亲身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两岸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台湾青年“两岸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台湾青年“两岸观”形成与变化的复杂原因,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分析了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对选举后的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两岸统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当前台湾的政党政治格局已经从国民党一党政治,演变为两极(民进党、国民党)多元(若干小党)格局的多党政治,蓝绿政治仍将是台湾政党政治的主色调,政党政治的演化也导致台湾社会政治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也导致两岸关系的变数愈加复杂.  相似文献   

11.
正一、背景与重要性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已步入"深水区",政治议题在两岸对话与协商过程中的分量将逐渐加重。例如两岸事务中的公权力、台湾"国际空间"及双方军事互信等,均属需要"破解"的"难题",无法回避而须务实面对。十八大报告即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为解决问题开辟了道路。①实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岛内社会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大批新政治势力纷纷出现。作为新政治势力的典型代表"时代力量"在成立仅一年时间便在2016年的"立委"选举中拿下5席,超过老牌政党亲民党和"台联"党,成为"立法院"第三大政党。以"时代力量"为代表的新政治势力的迅速崛起,对岛内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未来岛内新政治势力发展空间将会如何,可以通过对"时代力量"的整体观察得以窥见一二。  相似文献   

13.
1995年是台湾新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一年,继在1994年底的省市长选举中取得较大斩获后,1995年,新党积极整合支持力量,宣传政治理念,在组织发展、政策制定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颇有进展,特别是在三届“立委”选举中,新党一举攻下21个席次,成为岛内名副其实的第三大党,从而真正确立了“关键性少数”的地位,完全打破了两党政治格局,奠定了三党政治的政党格局。新党的崛起将对未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民进党在选举中失败,民进党内的理性务实人物开始反思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民进党也开始试图转变两岸政策,但却无实质性的转变。这一困境主要是受党内派系牵制、合议制的决策方式、蓝绿阵营对峙的政治生态、党内转型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所致。民进党未来的两岸政策转型将会以经贸政策转型为突破口,但这是以选举作为考量,且两岸政策的转型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大陆应该继续坚持对台惠民政策,促进两岸的交流交往,削弱"台独"在台湾政治市场的影响力,加强与民进党的沟通对话,降低敌意,实现两岸的和平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涉台报告是党和国家指导未来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本文通过对十九大涉台报告内容的政治分析,概括了十九大报告对台政策的四个要点,阐述了十九大后大陆对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并结合台湾蓝绿阵营对十九大大涉台政策的认知与回应,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吴敦义领导的国民党将继续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路线,而民进党将继续否认"两岸一中",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继续推动"柔性台独",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而今,终于迎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契机.两岸关系已由李登辉时期、民进党时期的"螺旋对抗"进入"螺旋上升"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建设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框架.根本途径就是培植两岸更多的共同利益,建设两岸共同体,最终完成两岸的统合.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爆发的"太阳花学运"是近年来台湾最大的社会运动,对台湾岛内及两岸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参与主体、组织动员、主要诉求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对此次学生运动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从现实利益、观念心态及青年群体自身特征三个方面对其爆发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对今后开展台湾青年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不但改变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轴.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本土化”、“民主化”政治转型,带来台湾主体意识的喷发和台独政党的乘势崛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被否定,“统独对立”取代“法统之争”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焦点.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不过,台湾当局刻意突出“共识”分歧的做法,使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受到干扰.两岸关系要持续稳定前行,需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更进一步,面向和平统一之未来,构筑“一中共表”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20.
马英九就职以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结束前任极力推行的"台独外交",推行"活路外交".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意图.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避免两岸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就要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