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没有改革,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统统都会落空。当前,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的改革形势令人欢欣鼓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主要触及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要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形式,建立和健全有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接受客观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仕军 《齐鲁学刊》2000,3(2):67-69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只属于外部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的需要与自然界不能满足的矛盾,直接动力是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人的需要、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及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则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革命。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更替完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形态不可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5.
崔巍 《天府新论》2007,(6):34-38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范畴,而是仅就某些具体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因此,不可能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增长存在要素关系模型的创立,建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及模型的再研究基础上,是从整个大的社会经济着眼,从具体经济领域着手,从生产力构成、生产关系构成、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建立科学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既然是基本而不是全要素,就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提炼丰富;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生产关系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促进生产力发展既尊重其规律 ,也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理解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性要求 ,要把握四点 :先进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取得先进的生产关系支持 ,更需要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快速发展变化的及时反应机制 ;先进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有良好的生产要素基础 ,而首先是要有一个不断进取、素质良好的劳动者团队 ,更要有一个善于组织生产要素并使其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导群体 ;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在世界生产力体系中得到确认与提升 ;立足于国情实际 ,加速我国先进生产力成长的同时实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宗伟 《天府新论》2007,3(4):37-41
剥削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表现方式以及实现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它最终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而趋于消失。也就是说,作为生产关系范畴的剥削,在它还能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彻底消灭它存在的条件的时候,是决不会退出人类历史舞台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的回顾唯物史观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马克思说过:“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8页)旧中国所以会发生革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反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立以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已经被废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领导、有步骤地建立  相似文献   

10.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需要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深刻的科学分析.但是,现有的一些论著,大多是仅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而未能兼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我认为:经济体制的演替和经济运行方式的递嬗,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关系发展阶段的准确表现.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正式决定我国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由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这场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机制,极大地推动经济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中许多束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它将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首先,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搞  相似文献   

12.
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使我国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3.
曾劲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79-280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并运用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所有制问题,揭示出所有制关系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邓小平理论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脱离生产力而完善生产关系为首要任务的前提,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制度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突…  相似文献   

14.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借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但是,我们还要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坚持发展生产力,要着眼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要全面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还要使发展生产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理论、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祖芳 《社会科学》2002,(11):26-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 ,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一调整对缓和资本主义劳资矛盾与市场供求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意义。我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可以借鉴有关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石。但是,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认识和研究,往往着重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抽象研究,而忽视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了创造性认识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产力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对一切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实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合乎这一规律的发展过程。为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就需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为着叙述的方便,我先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并非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而在于其内在的两种力量。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存在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它的发展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继动力。二是物质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殊功用 ,使其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四个现代化是根据这一规律的要求提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 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着重点是讲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变革,而不是讲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规律的表述中,占第一位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主体;生产力则是客体,只处于被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经济发展,从广义来说,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属于生产力范畴,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革,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两者关系,从总体上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反映在党的基本路线中,是中心和基本点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探索其结合的途径,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中进行的。在一定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