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家璧 《殷都学刊》2013,34(2):17-23
周公庙“五月哉死霸壬午肜祭”卜辞的月份、月相和干支俱全,祭名“肜”字从彡从永,应与五月夏至的“日永”有关.“壬午肜祭”是辛巳正祭的次日“绎祭”,符合“郊祀用辛日”的规定,五月“夏郊”一般与夏至“迎气”相关,卜辞“肜祭”是一次“卜郊”于祖庙、拟行郊祀“迎气”的重要祭祀活动.“哉死霸”是望日的月相.符合这一“节气月相”条件的天象非常罕见,其年代在商末周初的百年内只有公元前1151年可以相当,这表明出土卜甲的遗址包含有周文王晚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2.
《尚书·商书》中的《高宗肜日》篇,是殷王祖庚肜祭他的父亲高宗武丁的时候,发生雉鸟鸣叫的事,引起了殷王的恐惧,生怕上帝有什么事要责罚他,另一王室大贵族祖己就对祖庚讲了一段诫勉的话,史臣记录下来,就成了本篇。这是仅存的商代文献孑遗五篇中的一篇,是对商史研究较为重要的一篇。去年我向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提交了《谈<高宗肜日>》一文,谈到了有关它的下列几个问题:(一)商代确有这样的文献传下来;(二)高宗就是殷王武丁,“高宗肜日”是祖庚对武丁宗庙的肜日之祭;(三)祖己就是武丁儿子孝己;(四)对鸣雉的畏惧,是由于他们宗教迷信观点的强烈  相似文献   

3.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4.
《晋书》所载苻坚将有“朱彤”及“朱肜”,实为一人。作“朱彤”的见中华书局标点本2897、2896、2911、2934等页;作“朱肜”的见1584、2876页。《晋书人名索引》195页只提及“朱彤”,不提“朱肜”。  相似文献   

5.
<正> 从前有句俗语,叫做“秀才认字念半边儿”。遇到些不认识的字,就按半边儿去读也能读对,但读错的情况经常发生。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结构方式。形声字就占了汉字的80%以上。《说文解字》(包括徐铉增加的“新附字”)不计重文,共有9833字。其中形声字8488个,占86.32%。形声字一般由两个部件组成。其中一个部件是意符,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如“燃”字的“火”与“鲤”的“鱼”。另一部件是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如  相似文献   

6.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是不慎之举,“司母戊”之“司”不能释为“后”,殷时无“后”制.春秋以前“司”“后”虽同形异义,但字的区分有严格的限定;春秋以后,两字在字形上开始渐进分化,至战国末期至秦汉,二字分化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7.
清代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小盂鼎,原器亡佚,仅存拓本,铭文约四百字。诸家考释,多定为康王器,尤以郭沫若氏《两周金文辞大系》论之甚详。郭氏定为二十五年器,依据拓本铭末“隹王廿又五祀”,断为康王,主要立论于铭文中有“用牲啻周王(武)王成王”,以为武王、成王之后自是康王无疑。 殊不知,“成王”之后,铭文泐缺四字,辞已不可考求。由此断为康王器,实属佐证不足。而“隹王廿又五祀”亦属误释。 1986年春,笔者与东北师大陈连庆教  相似文献   

8.
“了”,在现代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作语助词,表示行为过程已经完成,有时是时态助词,有时是语气词。如:“天亮了”,“他走了”,“他到了好久了”。有时它只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如:“天快下雨了”,“他马上就来了。”有时它表示祈使的语气,如:“你可以走了”,“你就别操心了”。有时它又表示感叹的语气:如:“糟了!”“太棒了!”“好极了!” “了”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作语助词的。现代汉语的语助词“了”,也是从古代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美的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卜辞和金文中,我们是能够找到一些依据的。卜辞的“美”写作,金文的“美”写作,早期铜器中用图形示意的文字,“美”的字形则为,这三种字形,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字的下部分从大为人,“人”、“大”两字,都是人的形体,如“人”骨版文为,人鼎上为,象人的侧形。如“大”,大保鼎为,骨版文为,象人的正形,在古代人大同形,所以通用。早期铜器中的,更说明了它既象人又象大。上边关于“美”字的三种  相似文献   

10.
张利军 《殷都学刊》2008,29(2):13-18
甲骨文 字像用手按人项部迫其使跪伏,恐其起来反抗而仍以手持其项部,会制服、使之服从之意。可隶写作反,甲骨文中常以之为祭祀的人牲,其来源于战争或某族所献之异族、异国之人,商王用之祭祀祖妣,是以制服的形象献给祖先,供祖先享用役使。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得祖先神降福保佑。跪伏形象不仅是屈服的遗存,也反映了商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在跪伏的状态中表示绝对的服从,就能够听候命令,接受差遣。服制之服源于 字的制服之义应无疑意,周人将殷商的政治结构称为“内外服”亦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气”字是一个久悬未解之谜。表示烟气的“ ”字和表达“气物”观念的“ ”字,可能都是“气”字的古体。殷商时人对山川云气的观测和对祭祀中馨香烟气的思量,带有浓郁的神灵信仰观念,表现出鲜明的殷商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鼎”是所有青铜器物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其器型演化多样,形制随时代推移而多变。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两件扁足鼎形制特殊,为现存商周青铜鼎所仅见。两件扁足鼎上铸有“史”字铭文,结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带有“史”铭的器物,探讨“史”族迁徙分布情况及大量出现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最”字连说是指程度副词“最”字叠用或连用的词语形式。 “最”字连说在文革中十分叫响,不过,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如,有的同忐认为:“最”字连说,这种滥用表示程度的词语现象,是使语言不纯洁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如范方莲先生就认为“部分程度副词可以重叠”,范先生还举出以下例子为证: a.“这里面,有青衣蛇,一步蛇,……都足最最毒的毒蛇!”(洪汛涛)  相似文献   

14.
论警句     
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有时注意力突然被某些词句所吸引,或者拍案叫绝,或者暗中叫好,不禁反复吟哦,熟读成诵。这种情况在欣赏诗词时尤为常凡。传统的诗文评,对于一字见佳,称之为“诗眼”(“句中眼”);对于整句都好,称之为“警句”。实际上“诗眼”与“警句”往往难于截然区分。因为一字见佳者,多为警句;整句见好者,亦往往由于一字见佳。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就是如此。一个“黑”字,真是  相似文献   

15.
“盟国人”是让参与者面对神灵起誓,表示效忠于当权者.出土的侯马、温县载书是东周“盟国人”的遗物.“盟国人”一般在祖庙、社或城外的祭祀场所这些有神灵的地方举行;誓辞由当权者拟定,仪式上还要用牛、马、羊等牺牲,有时也有歃血的程序;“盟国人”中的国人包括各级大夫官吏、士及工商行业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含义明确,但它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为,还不明确。通过排谱整理,可知残辞"令?以众入山求"与"令(辰止)以射从(單斤山)求方,我"及"令辰以新射于(單斤)"等卜辞时间、人名、地名密切相关,推知"入山"是商王征战活动中搜求敌方的一个环节。过去学术界曾把"(單犬)彡"二字理解为并列的祭祀动词,经过对包含此二字的系列卜辞进行排列对比之后,得知其实"(單犬)彡"指的是狩于肜日,"彡(單犬)"则是在肜日出狩,"(單犬)彡"二字连用乃省刻介词"于"所致。  相似文献   

17.
取名八忌     
1.忌生僻字。如“梅”写成“槑”,就有很多人不认识。 2.忌多音字。如“铫”字有“掉”、“姚”两种读法,用在名字中会令读者为难。 3.忌笔画多的字。如“瀛”写起来费时费劲,对于刚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相似文献   

19.
“曾国之谜”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交山东与豫南、鄂北曾有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于“曾国之谜”的破译工作将是长期的,我们期待着将来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对风景的描写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迟桂花》中似乎更有精妙之处。如他描摹月光下的翁家山夜色时写道,“从树林中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用“筛”字来摹写林中的月光,实在是贴切的很。从犬牙交错的灰蒙蒙的树枝中泻漏的月光,若亲临其境观赏过,那就会发现用“筛”字来描状,比用“透”、“泻”、“漏”、“钻”、“亮”等字要妙得多。用“筛”字,使静静的光线柱变得活起来了。黑灰的森林如一大筛子,月的光线如筛孔中源源不断流漏的金珠,这是多么美的境界啊!拿“筛”字描写月光,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