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王艮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时论众说纷纭。有“假王阳明学派”说①;“王学左派”说②,“明朝中叶的武训”说③;还有人认为王艮哲学是宣扬“忠孝”等封建伦理纲常,培养退让、妥协、驯服的奴隶道德,其作用是反动的④;以上观点都着重从  相似文献   

2.
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围绕"心性良知"对主体道德自觉加以阐释,为愚夫愚妇创造成圣成贤的可能,但到了王学后期,其良知论却演变为明哲保身追求自由的平民儒学。王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创造了泰州学派,其日用是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平民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叶,正当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思想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刻,泰州安丰场(今属东台市)的王艮,创立了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泰州学派。他们“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从事“布衣出头倡道”的学术活动。他们到处讲的是儒家经典,实际上却“时时欲飞”,“不泥传注”,造成了“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流所能羁络”的局面。有些人则说王艮一派人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更向右发展了”,其“地主阶级立场十分鲜明”;“其思想本质是反动的”,“社会作用也是消极的。”为什么学术界对王艮思想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我认为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王艮  相似文献   

4.
王艮(1483~1541),字汝止,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他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对王艮思想的评价,学术界历来存在不一致的看法。有人说他利用王阳明“心”学的某些范畴,加以改造、发挥,实际上自立门户,因而是一个假的阳明学派;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孕含着重大变化,哲学最先感受到时代的信息。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动摇了朱熹学派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发展了王阳明哲学的积极因素,李贽突兀而起,提出著名的“童心说”,抨击道学,蔑视孔孟,力倡异端,否定传  相似文献   

6.
王艮的良知思想继承了王阳明良知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增添了良知思想的平民化特色。这种良知思想经过泰州学派的发展,对明末的人性解放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人。他是明中叶一个贫民出身的学者,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对于王艮思想的评价,学术界观点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王艮的思想是“大官僚大地主的思想”,“是明代中叶的武训”,“只有麻痹广大人民革命意志,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王艮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其思想是“异端”,有叛逆性。笔者认为王艮是明代中叶市民等级的代表。他的世界观、政治论、道德论充满着矛盾。本文试图对王艮思想的二重性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心学”之先河。他的学说曾经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官方意识,为稳定封建统治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史学界一直认为,他的学说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又受佛家和道家部分观点的影响,给人一种浓厚的神秘感,因而对其学说的研究较少,对其评价也以否定的为多。实际上,他的学说不乏唯物主义倾向,其教育思想也不乏积极因  相似文献   

9.
王襞继承了王阳明及其王艮的心学思想,大讲心之妙用。他认为良知是由“心之体”发出的知觉与本能,具有自发自导功能,所以他特别强调良知对人的主宰作用。王襞还把泰州学派的“乐学”之乐,解释为顺应心体的自然流畅之乐,从而把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良知之性的活泼性,反对一切束缚,主张率性而行。此外王襞的心为主宰、率性而为的主张,在他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并形成了他特有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0.
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在晚明启蒙思潮中起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突破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束缚 ,在晚明掀起了人文主义的文艺启蒙思潮和科学启蒙思潮 ,对明末清初以及近现代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艮是启蒙思潮的先躯 ,李贽是启蒙思想的旗帜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相似文献   

11.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不过,王栋没有照搬王艮的理论,一方面,他把王艮的百姓日用思想推向极至。另一方面,王栋对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作出某种限定。所以不仅对王阳明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也对王艮的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泰州学派及其特色明代中叶,王阳明发展了陆象山的学说,建立了一个与当时官方哲学——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学派。阳明把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说成是人人所先天具有的“良知”。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经常保持、培养和扩充这个固有的“良知”,就能达到圣人境界。这种学说,比之程朱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支离工夫要简易直截得多。它为沒有文化教养,或者很少文化教养的人们指出了一条“作圣之路”。所以这个学说比之程朱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泰州学派的性质、分化和消亡 ,认为泰州学派是以士人为主的儒家学派 ,王艮逝世后泰州学派产生了分化 ,王襞、王栋是其继承者 ,颜山农、何心隐等是其变异者 ,这些变异者是泰州学派消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艮,在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一般是不提的;即使偶有提及,也是否定的,说他既是唯心的,又是反动的。我以为这不但对王艮来说是不公正的,而且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来说也是有害的。作为王阳明的学生和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诚如黄宗羲所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即使在今天,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也有不少启发。哲学,不仅是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而  相似文献   

15.
大成学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关于“外王”的思想学说,该学说的创立,使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泰州学派以及士大夫服务社会,普及儒学,提供了新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尊身尊道和立师道等,它体现了王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英雄精神与保身思想的结合。该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17.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他与王艮一样,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不过,王栋没有照搬王艮的理论,一方面,他把王艮的百姓日用思想推向极至。另一方面,王栋对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作出某种限定。所以他不仅对王阳明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也对王艮的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在哲学上出现了同程朱理学相对立的王阳明学派。前者为客观唯心论,而后者为主观唯心论,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流派。不过王学主张尊重个人,重视个人独立思考,比诸程朱派理学主张纯然恪尊古圣贤的道德规范来说,具有一定的解放精神。王阳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9.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百姓日用之道”是王艮哲学思想中著名的观点。根据王艮《年谱),“百姓日用之道”是王良四十至五十岁期间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讲学内容。这一时期是王良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历史时期,王良从四十岁时“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在以后的十年内,渡黄河、抵京师,四往会稽、三如金陵,会广德、至孝丰,迎丧桐庐、会讲泰州.足迹所至竭力宣传自己的思想,以至于“四方从游日众”、“六馆之士皆悦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王艮学术活动的黄金时期。同时,这时期也是王艮思想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王…  相似文献   

20.
何心隐新论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启蒙运动,这是勿容置疑的;这一运动的兴起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历史起点不难确定。但是就具体的哲学形态来讲,谁家的理论标志这一运动的开端呢? 过去有学者研究王阳明学派的分化,以王龙溪为王学的正宗代表,而视王艮及其所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