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中根  洪涛 《统计研究》2009,26(8):24-31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1985-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政府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变截据和变系数相关模型对政府消费的增长效应进行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政府消费的系数为4.656;在省(市、区)层面上,各地方政府消费的系数均大于零,但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财政支出方式应逐步实现从政府投资向政府消费转变,并调整政府消费的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  相似文献   

2.
熊晓琳 《统计研究》2008,25(12):42-45
 本文通过改造Keynes宏观经济理论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加工贸易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和显著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加工贸易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我们还发现,消费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因素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谢亚涛 《统计研究》2006,23(5):70-72
一、2005年经济运行中资金投入的情况由于社会资金的复杂性,要准确计算全社会资金投入总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那些对经济增长影响大的源头资金上,可以筛选出几大块相对独立的资金。这些资金应包括:①财政资金(支出)。包括以资本转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自身的消费。②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前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③股票和企业债筹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和投资。从资金规模看,我国目前股票和企业债筹资还比较小,约占全部资金的6%。④实际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外商直…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有关核算资料对近十几年中国四大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数量考察。通过从总量、结构和贡献率等角度,并辅之于部分省际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的分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一致,金融业增加值向东部地区高度集中,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中,区域金融业贡献率最低,且呈平稳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8-1999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两大不利因素的影响下,1998年乃至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引起了国内外各界较往年更为普遍的关注。为此,我们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MEMC),并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1998、1999两年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构造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利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与丹尼森、麦迪逊的方法体系相似的模型、指标、方法,计算出我国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通过国内外数据的比较,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的现象,对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急需快速启动高等教育这个行之有效的"调节器"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被过高的估计。根据分析,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在9%以上。我们认为,只要做好宏观调控,根据进出口增长变动情况,及时有效地对国内总需求增长率进行相应的调整,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从维克塞尔 (J .G .K .Wicksell)提出货币与经济的一体化理论之后[1] ,以前的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相分离的“两分法”的经济分析方法被打破。随后 ,尤其是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RaymondW .Goldsmith)和爱德华·S·肖(EdwardS .Shaw)以及罗纳德·麦金农 (RonaldMckin non)等人从实证和理论上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增多和金融流量的急剧扩大 ,…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刻画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从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分段特征,并在线性与非线性关系间转换。近年来,随着股市各项制度的逐渐完善,股市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开始凸显,即两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开始逐步表现出来。然而,美国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严重削弱了这种相互促进关系,2008年之后股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机制又迅速回到线性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魏锋  曹中 《统计研究》2007,24(2):44-46
 摘  要:本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踪家峰  李静 《统计研究》2006,23(7):18-21
一、引言最早对基础设施的认识,仅仅是从海港、码头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理解的。大部分研究是通过计算单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总收益和总成本来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构建宏观经济模型并采用新的计量方法来衡量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1989年,Aschauer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利用美国年度的时间序列来分析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和私人部门的总产出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能增加私人产出0·39个百分点,而核心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等)的产…  相似文献   

12.
孙蕾 《统计研究》2009,26(5):59-67
 本文以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对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的影响,重点考察教育产出 结构、技术进步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生产性资本和科技经费投入的资源配置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类人力资本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中国人力资本供给的相对过剩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职业型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了素质型人才的经济产出的影响力,普通高等教育的拓展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影响力较弱,无法抵消劳动人力资本供给变化率的负向作用。因此从经济长期增长的角度出发,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源用于职业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交易费用测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交易费用、产权和契约理论为分析基础的。在这三大理论基点中 ,惟有交易费用可进行量化研究。但由于对交易费用的研究角度不同 ,对交易费用概念的认识不一致 ,直到 1987年 ,才有华列士 (J .J .Wallis)和诺斯 (D .C .North)对美国 1870~ 1970年的交易费用变化状况的研究问世 (J.J.WaliisandD .C .North ,1987)。华列士和诺斯从考察经济活动及其主体出发 ,将人的经济功能分为交易功能 (TransactionFunction)和转换功能(TransformationFunction) …  相似文献   

14.
陆根尧 《统计研究》2002,22(10):13-16
近几十年来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舒尔茨 (Schults,T .W .)在 1 960年就指出 ,“国民产出的增加一直比土地、人时和再生性物质资本的增加幅度大 ,人力资本投资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1] 。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研究的浪潮 ,使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卢卡斯 (RobertLucas ,1 988)和罗默 (PaulRomer,1 990 )都把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2 ] [3 ] ,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一、引言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G·Grossman和A·Kureger对此提出了一个环境Kuznets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的假设[1]。该假设试图说明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是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他们采用跨国数据说明了EKC的存在,即最初环境恶化程度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达到一个转折点后,将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并把这种现象归因于以下几点:(1)当人们越富有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  相似文献   

16.
邱明 《统计研究》2003,20(1):7-6
2002 is the first year since China entered WTO. In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unstable and even decreasing recovery of world economy,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shows a well-orientated developing trend, gets rid of the old model of "first half high, second half low". In 2002, the economy accelerates one season after another,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mproves step by step. It is strengthened obviously the market-orientated self-grewth capability.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for 2002 will be nearly 8 %. Considering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conomy, we can comprehensively infer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keep the trend of relatively high-speed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rate for 2003 will be above 7.5 %.  相似文献   

17.
毛迅 《统计研究》1996,13(4):46-49
The paper designs a mode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y adoption of advanced methods in the frontier of econometrics. Based upon the model, the paper makes predi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assesses the situation of further economic growth tendency.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的均衡路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2,19(6):10-14
一、引言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还是新近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都认为每个经济都各自有一个均衡增长路径 ,并且都将收敛于其自身的这一稳态路径 ;一个经济离其均衡增长路径越远 ,收敛的速度就越快。经济增长的这一条件收敛性质 ,近年来已引起了不少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的兴趣和关注 ,曼昆 (N .GregoryMankiw)、罗默 (DavidRomer)和韦尔 (DavidN .Weil) ( 1 992 )曾用世界 98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对此条件收敛性质进行了实证研究 ,巴罗 (RobertJ.Barro)和萨拉伊马丁(XavierSa…  相似文献   

19.
1984~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制度解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玉国 《统计研究》1998,15(5):13-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这一方面应归功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归功于卓有成效的宏观制度变迁。本文拟就1984~1995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1984为起始年份,是由于该年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推进的年份,1984~1995年为一个大致具备可比性的历史时期之故。  相似文献   

20.
李文星 《统计研究》2013,30(1):61-6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