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学生就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都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现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我想写”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变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时或语句表达不清或感到元话可写的现状,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快乐日记”。希冀在新“课标”理念下,能以日记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写日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引领学生快乐作文,提高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可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十年寒窗苦,提笔作文难”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情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柳暗花明”,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呢?近几年来,我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程标”里,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作文,而是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逐步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意思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重在增强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而五六年级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在学生能写真人真事,表达真实的感情。课改几年来,我都朝这个方向去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目前许多学生写作能力不高,重要的原因是达不到“作文是乐事”的境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为了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隋实感。”  相似文献   

10.
如何较快地提高语文成绩?主要有两点:一、抓写作.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差生兴趣什么呢?无非是看电影、捕鸟、打球等.因此,要投其所好.星期六组织他们去看有意义的电影,回校后要求他们复述电影的内容,写写电影对自己的启发.再如带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参加体育活动,作文课就写活动的内容.这样,学生结合实际,写起来有内容,再也不会出现“若思冥想无结果”的情况了.其次,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发表习作.写文章都想让别人看,如果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习作,这是一种幸福.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发表.每次作文写完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其实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一种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方式。孩子们的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内心感受是生动丰富的。有许多孩子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说得有条有理,甚至是眉飞色舞,但是一提到写作,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多渎,多记.多看,多写,丰富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这样的界定明确体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突出了写作教学必须注重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写作本身就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没有对自我心理情感的主动积累和积极审视,就不能写好作文。所以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写作的很重要的方面。写作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意的表达。"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要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在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赵谦祥老师提倡的“绿色作文”,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充满生机。其实作文教学需要“绿色”,有绿色也更体现出“阳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实施建议,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空间带来无限的活力,也为多年来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耗时低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的习作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实现个性化习作更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过程。作为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更具有丰富  相似文献   

20.
笔者走访调研了许多农村小学,包括中心小学,学生普遍对作文伤透脑筋,他们不知道写什么,知道写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写,更别提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从根本上为作文难找到了一条出路。写作教学究竟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呢?我们教者应如何应对学生的习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