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涛 《理论界》2023,(11):35-42
实践实在论针对还原论自然主义和二元论等观点,主张本体存在应该是多样多层次的,生活世界及意向产物具有更高本体层次。构成关系是实践本体论的形而上工具,构成非同一具有非还原但不反对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特征。人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第一人称视角能力的存在,第一人称视角和信念归属等意向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常识独立于科学,同样是真理的来源,也有独特的因果机制。以上观点为建构实践本体论,深入理解实践主体、实践能动性、意识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实践和真理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存在着几种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诸如将马克思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相混淆并主张过时论 ,将唯物辩证法意义庸俗化、方法论化以及实践本体论观点等。对这些观点进行辨析 ,以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十分必要。目前较能体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意图的惟有实践唯物主义 (或辩证的、实践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但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证上仍然存在理论的缺环 ,需要进一步确立有关的科学基础 ,其中关键是科学而辩证地阐明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图景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人学的崭新实质。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对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分析,以及对人-自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探讨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而在方法论上又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我们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性与“先验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难以超越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点的自然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理论还原为目然理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点的历史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理论改装成历史理论。于是,我们便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图象:一个是作为自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物质本体论,它的骨架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作为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实践本体论或“人类学本体论”,它的骨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人学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朱兰芝 《文史哲》2005,20(6):124-129
传统唯物主义对其“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第二性的”的哲学基本观点从两个方面作了证明,即本体论证明和认识论证明。就认识论证明来说,除了同本体论证明一样犯有逻辑循环的错误以外,它还有不能正确解释所谓的意识的能动性的弊端,因而它之所谓意识的“反作用”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也是不能成立的。意识具有远远超过传统唯物主义所估价的能动性也即它所谓的“反作用”,但是这种能动性之重大和重要,要在超越传统唯物主义所谓意识的“反作用”的新的哲学视野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海 《东岳论丛》2001,22(6):85-88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反叛传统哲学体系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构成当代中国哲学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但是 ,由于本体论方面理解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反矛盾思维 ,以及对实践概念的泛化性理解 ,诸种失弊使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陷入尴尬。其摆脱困境的出路及其前途在于 ,实践唯物主义要重新设置自身的位置 ,形成与其它哲学形态的并列意识 ,突出唯物主义的实践理性 ,打通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文本。如此 ,实践唯物主义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把世界看成由一种或若干种元素所构成,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存在过。它们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根”学说。不管它们是在何种场合、以何种目的被提出来的,实际上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因而都具有哲学上的“本体论”意义。本体论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定一个世界本原和本性是什么的结论,它同时还包含着那个结论如何得来的理由和途径。因此可以说,考察本体论,必然要顾及它的“论本体”,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出现之前,包括论证推理在内的人类思维…  相似文献   

8.
〕承认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这是现行哲学教科书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界定。但这种界定其实可做多种解释和理解 ,其中一些解释或理解与我们应当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相距甚远。对这种界定至少可做五种理解 ,即可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至少存在五种形态。对这五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进行严格的辨析 ,对于我们准确、一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哲学上通常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从哲学史的事实说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不一定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一个哲学家在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并不一定决定他在认识论上相应地也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例如墨子,在本体论上承认天是能对人赏善罚恶的最高主宰,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而在认识论上却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不一定决定哲学家的方法论。柏拉图、莱布尼茨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但在方法论上都立张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  相似文献   

10.
李佃来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05-123+206-207
《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是研究者们不能绕开或回避的重大问题。《资本论》创作方法的内核,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予以唯物主义改造的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对辩证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他向纵深不断质询、追问和探索的问题意识和致思路向分不开。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在他对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的贯彻上。从抽象到具体不是演绎逻辑,而是辩证逻辑,它构成了《资本论》创作方法的逻辑形式。《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既包括研究方法,也包括叙述方法。这两种方法构成一个整体,对于它们的理解,都要落脚到从抽象到具体。另外,《资本论》的创作方法作为一个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到如何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问题。以从抽象到具体为逻辑形式的辩证法所通达的认知层面,正是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最该到达的本体界面。在这个本体界面上得到展现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被公认的政治学之开先河者。他所创立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对后来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政治学理论曾做过不少的认真研究,但是对他创立传统政治学的方法论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从总的方面看,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重重,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准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具有二元论和折衷主义的思想特征。他在创立政治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无疑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征。但是由于他尊重经验事实,立足于政治实践的研究,所以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12.
一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重在阐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这种阐发之前,须有一更先的步骤,即对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概念本身予以深入的探索,从而发见马克思通过其社会概念而扬弃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本体论、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这一重大环节。本文试图对这一环节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意识问题是哲学中的古老难题,意识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在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解读中,存在着物质本体论和副现象论这样两种错误倾向。反对上述两种做法,我们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和基础性前提,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传统的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已转换为实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传统意识理论聚焦的意识功能性特征问题已转换为意识社会性、历史性特征问题。正是通过上述哲学前提和问题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不仅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和唯心主义意识论的超越,而且还真正具有现代性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三个角度将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在方法论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在本体论和价值观上的根本分歧,通过上述比较,笔者试图从“真理观”这一角度,由点及面,来说明在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研究中,应十分明确地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性  相似文献   

16.
一 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施密特通过解读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内涵,从自然、实践和社会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来论述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得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的对象和出发点”不是自然或者社会历史,而是“实践的具体性”,以及自然与社会在实践这一中介基础上辩证统一的重要命题,从而形成了“以实践为中介的非本体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驳斥了物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等。施密特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把握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研究甚少。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应该是囊括了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德性主义三大思维原则的人性论。他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是理性主义人性原则与德性主义人性原则建立的基础,在其人性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为他的人性论、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唯物主义时曾批评旧唯物主义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感性 ,邓小平在新时期反对思想僵化、倡导解放思想的过程中 ,非常关注作为思维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创新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 ,并确立了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5,(12)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马克思逐步地超越了一切旧哲学,进而开创出新哲学,即可以称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这里的"新",首先指的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即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一表现形式本身存在着内部结构,有外层与内层之分,即可以划分为外层表现形式和内层表现形式。就前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外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独立状态,分别从新的本体论、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何为新唯物主义;就后者而言,新唯物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内层表现形式着眼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融合状态,分别从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有机统一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等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了作为一整块刚出现的新唯物主义有机体及其精神实质。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马克思的思想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