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群协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空间合作发展的道路,认为泛珠区域要形成以若干个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组团式协调联动,跨区域发挥城市群集聚与扩散作用,构建分工明确的内外圈层,以产业链推动城市群协作联动,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逐渐形成中心突出、多点支撑、整体优化、多层次梯度辐射的网状空间合作结构.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经济利益具有区域和行为主体特性,在利益属性上,两者均呈现出双重性。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利益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区域内各领域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要求重视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经济是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利益的一种实现方式,具体表现为近邻效应和专业化效应。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利益的整合既可以通过城市职能分工整合模式实现,也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化整合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依托京津两个大都市,在"双核"拉动"多核"的基础上,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在京津冀鲁范围内构建"京石济三角形",实现京津冀鲁一体化发展。但是山东半岛内的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京津冀鲁一体化,城市分散且未形成区域中心、腹地内小城市发展程度低、缺乏省际合作意识、城市间缺乏整合。京津冀鲁是环渤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京津冀鲁的大区域整合,需要在城市体系的构建方面下工夫。为此需要构建"三条城市链"和"四个城市子团":"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石济城市链"和"石家庄城市团""济南城市团""青岛城市团""潍坊城市团"。  相似文献   

4.
5.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本文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是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把握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资源条件,识别其各自的优势(差异),走互补与协同发展之路,应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施这一战略时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  相似文献   

7.
保定是京南第一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保定”的建设思路中提出对接京津的战略设想。保定对接京津,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空间上毗邻,同时在京南近京津区域也逐渐形成了“串珠状城市群”。但是保定“小马拉大车”的发展基础以及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成为其对接京津的严重障碍。所以保定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强化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交通网络的举措,要以保定为核心构建京南子城市群。在构建子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分步实施,通过不断构建支城市链,在京南构建以保定为核心的“指状城市网络”,同时不断强化对接京津的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发展是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把握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资源条件,识别其各自的优势(差异),走互补与协同发展之路,应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施这一战略时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根据对跨越湖南湖北两省的环湖四市岳阳、常德、益阳、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其城市群合作发展模式,可以从合作思想、组织形式、区域互动、资源共享、产业集群、四化同步这六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四市跨区域合作发展、跨越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外有关聚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包括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产业聚集理论、新产业区理论等。聚集现象与城市规模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聚集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能够创造节约,也正是与聚集相联系,城市规模才得以扩展。这可以从消费者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地租衰减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在聚集规律的驱使下,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促使不同等级的城市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一体化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但长期的不对称发展使得京津冀各区域的金融状况差异很大,京津与河北省存在多与少、强与弱、密与疏、宽与窄、瓤与皮的发展不平衡.打造一体化的京津冀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为此需要在京津冀区域内设立京津冀银行,在河北省范围内设立河北银行.金融体系的建设必须做到:京津冀金融不分主次、京津冀经济不分客宾、先河北再京津再河北、农村地区覆盖到乡镇、金融体系配合城市化、百姓参与金融网建设.以金融一体化为切入点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做实.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城际交通系统的改善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分析认为,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协整关系的检验和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二者之间不仅保持长期均衡关系,还有动态均衡的特点;在物流方面,通过分析货物运输与经济总量的关系,计算了货运量的弹性系数,用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货运量与其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理念及其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的耦合,以城市群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单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回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21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4个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型,其余17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基于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多反馈、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科学合理地描述其动力机制十分重要。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确定城市交通系统的界限,在具体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因果反馈作用关系和构建系统流图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重点对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关系进行研究并给出模型的主要方程。以西安市为例,进行模型的模拟仿真,预测供需关系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远期供需比例会出现严重失衡,而采取限制机动车出行需求的转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合理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区域信息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其内部城市间的同城化效应逐步增强,城市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演变,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城市层级体系,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同城化指数,且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了在多中心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此外,为了考察城市的初始禀赋对自身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采用截面OLS回归的方法,并选取2006年和2012年的数据观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化.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特定条件下显著,并通过比较发现2012年次级中心城市尤其是南京市对其外围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大,同城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产业相似度,且验证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受到行政壁垒影响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热点议题,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6年数据从财政分权、经济集聚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其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作用,经济集聚可以促进财政分权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针对地区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差异会导致财政分权、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财政分权导致东北和东部地区污染加剧、中部和西部地区污染减轻,经济集聚明显有利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利于东北和中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减少环境污染。应因地制宜推动财政分权改革和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创新,以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庆港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点,它以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伟大使命。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重庆港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重庆港应该利用其外部的机遇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勇敢地接受来自周边港口的挑战,增强港城合作、港企合作、港港合作,以提高重庆港的国际竞争力,深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功能,推动长江上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共享的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空间集聚,一方面方便了知识溢出,另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刺激竞争对手采用知识共享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由于知识的公共性特征,有可能出现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必须阻止这种行为.文章基于知识共享构造了一个内生化溢出的博弈模型,通过对集群企业创新行为决策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为了阻止这种"搭便车"行为,企业必须借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在个体城市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个影响过程可以通过四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得以表示。借助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输出倾向等诸多因素对K值的计算,阐述两个城市框架下个体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城市群向腹域的扩展是依托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变化进行的,随着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减弱,城市群在腹地内的扩展势力也逐渐减弱。技术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要素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升级等可通过影响地租曲线的向右移动导致城市外围空间扩展速度差异,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