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莉 《学术交流》2003,(5):152-154
在 1 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 ,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并表现出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简·奥斯丁开拓女性主体意识的一方天空 ,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肯定和赞扬。勃朗特姐妹传达出确立女性独立的人格呼声 ,变女性的依附性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意识从个人感情天地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 ,强调女性的社会意识和作用。乔治·艾略特则对女性男性化进行反思 ,寻找着女人作为与男性平等而又有区别的特质 ,力图将女性从被自身消解的危险中挽救回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兴起的女性服务,是否促进了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女性服务在价值取向、需求分析、介入手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以妇女为本、女性的三重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外化问题、互助小组、集体方式、男性参与和女性参与等八项标准来考察77个女性服务项目,以理论的透镜对我国女性服务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服务的广东经验.研究发现,女性服务的项目设计普遍缺乏社会性别理念,项目给女性带来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女性服务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性别平等从而真正改善女性福祉,而女性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社会性别理念,这正是对社会工作者性别敏感度的考验.要让服务真正有利于女性,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并建立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资助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身体认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构--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芳 《浙江学刊》2004,(2):130-135
90年代女性写作在8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之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身体认同.女性写作的身体认同意味着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在反抗男性菲勒斯文化和女性自我建构的双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的女性写作.但如何有效地走出自我的困境将是女性写作迄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许宁 《学习与探索》2004,(5):113-114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富有深刻的女性文化内涵,其成名作《妻妾成群》和《红粉》都是把女性放在中国那种男权至上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女性文化内涵。这种女性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女性依附于男性,女性文化是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消极反叛。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4):24-30
露西·伊丽佳蕾批判"男权制",揭露其自然主义、社会基础和话语逻辑体系的本质,为女性主体重塑排除障碍;直面性别差异,分析其社会历史和制度原因以及女性性别优势,揭示女性主体地位和价值;探求女性文化,论述其自主自觉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女性话语等特征,提升女性主体理性。伊丽佳蕾的男权主体解构与女性主体重塑的论述,成为其女性主义理论中最为精彩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的女性理论建构也应予以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性学研究中女性声音和女性主义视角缺席的原因 ,指出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引入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并分别从男性性观念和女性性观念的表现出发 ,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双重性道德标准对女性的歧视、压力和损害 ;通过对女性性主体地位、经期性交、女性G点研究、性交中的不应期等话题的讨论 ,揭示了与女性有关的性学理论中的社会性别视角。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性地位关系不同,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现代社会男女都具有发展机会,女性善于管理和经营家庭产生的效率是男女共享的,由此提升女性的家庭地位.制度层面女性权益得到保护和地位不断提升,现实层面女性地位波动较大,有些方面地位下滑.组织层面的女性应对主要是通过妇联组织推动,通过制度形式把优秀的女性推荐到具有表意性或服务性功能的社会组织的领导岗位,构建女性话语,提升女性地位.个体层面的女性应对主要是构建与男性特质共存、互补的现代女性特质,实现两性平等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写作为了颠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异化和扭曲,将叙事视角转为对女性自身的绝对关注.这种回到女性立场反复表现女性意识的对抗,传达出女性经验的自恋主义倾向.其写作姿态有着确定的文化背景和由来.当代女作家自恋主义的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文化处境、女性意识、话语参照和文化心理等方面.自恋主义文本的审美内涵体现为性别优越感与生命欲求.此外,文本的高蹈性审美特征致使读者普遍误读.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卡夫卡在长篇小说<城堡>中对女性做了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粗略地分析了其中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各自不同的命运以及造成此等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详尽叙述并讨论了女性问题.分析极为精确和深刻,同时作者也表明了自己对待女性的态度: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注定只能屈服于男性,接受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和弱势身份,这种自我接受和放弃使得女性默默地忍受着男性的压迫和歧视,也放弃自我解放的希望.这不是某个女性的悲哀,而是这个集体的悲哀.  相似文献   

10.
宋毅 《学术交流》2007,(10):161-164
20世纪9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以女性主义的姿态和女性境况的实录颠覆着男权社会,尝试着女性话语及其精神谱系的建构。她们以一种独语而非对话的方式展开陈述,探索女性隐秘的私人空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挖掘遮蔽在"人"的解放旗帜下的"女人"的自我发现。女性小说将女性经验的表达及时间体验的表述置于人的主体之中,从生命存在的本体意义上进行关照和反思,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1.
邓伟龙  陈枫 《创新》2011,5(3):111-114,128
人类的文明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但由于男性话语霸权的存在,长期以来女性居于屈从、缺席和被支配被遮蔽的地位,在包括历史、文学和影视艺术等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被看、被塑造和被扭曲的对象。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因其女性的特殊身份以及作品中客观凸显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色,为女性影视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其影视作品也堪称中国女性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12.
日本女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育休假法》、《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女性在生育、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并将构筑国民皆参保的医疗保障网作为保障女性权益的重要一环。日本在加强女性社会保障立法和健全女性社保机制方面很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女性劳动权益救济领域,其主要难题是社会排挤.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社会排挤,不仅表现为性别歧视,而且也表现为基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户籍歧视、行业歧视、年龄、容貌和身高歧视以及婚姻和怀孕歧视.上述歧视的发生,漠视和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益,导致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弱化.对女性劳动权益予以法律救济,就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挤,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劳动权和其他基本人权,使男女两性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救济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路径,在于厘定法律救济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救济的制度架构,为女性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奠定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亚太经合组织最高领导人会议的重点议题为女性问题,2006年6月韩国女性部将扩编为女性家庭部。在这样的形势下,2005年9月8日韩国釜山发展研究院女性政策研究中心宣布正式开展为加强地区女性的国际化力量的研究。为此,最近韩国釜山发展研究院公开征集女性政策研究方面的论文,并最终筛选出4篇有关地区女性的国际化问题和2篇有关家庭政策问题的论文。有关女性的国际化问题的论文有:“亚太经合组织中女性的成果和课题”(作者为釜山外国语大学教授);“亚洲女性劳动者的整体性和家庭矛盾”(作者为京城大学教授);“釜山女性应从全球角度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宋桂珍  张萍 《学术交流》2007,(2):165-167
张爱玲女性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男权颠覆意识和女性自审意识。她塑造的男性形象多为穷嫖滥赌、淫靡荒唐的纨绔子弟,封建遗少或肢体、精神残障者,构成了当时社会上丑怪男性形象的图谱,从而揭露了男权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男权伦理道德的反动和荒谬。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为麻木、卑琐、匮乏或焦虑、变态、丑怪的女性,走向女性本体和灵魂的内审,从反面警醒女性只有自尊、自爱、自省,反叛传统,坚守自我人格和女性意识,焕发生命力,才能成为人和女人。  相似文献   

16.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两性预期寿命、老年女性在老年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老年人口性别比,以及老年女性在经济上、身心健康上、家庭和社会地位上等的弱势状态的分析,指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深刻的性别差异;老年女性是老年人口中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群体,是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人群和对象;老年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年女性问题,解决老年女性问题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姝 《学术交流》2012,(5):26-30
自19世纪末女性主义在西方兴起以来,始终关注婚姻家庭制度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影响,认为父权制家庭结构导致了男性领域和女性领域的具体化以及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加剧。在婚姻家庭法领域,女性主义重在思考法律对女性地位的建构作用,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在激进女性主义者眼里甚至被视为女性受压迫的基本根源之一。从女性主义视角历时性地考察我国离婚法与女性地位变迁的关系,探讨1950年婚姻法中离婚自由的规定、1980年婚姻法中破裂主义兼采有责主义的离婚原则及2001年婚姻法中有关离婚赔偿的条款对各时段女性地位的影响,将会发现离婚法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女性解放和对女性的保护,但是并未改变压迫女性的性别权力结构,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也最终屈服于男性利益,因此,以自由为起点的离婚法最终走向其反面成为压迫女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由于性别的差异,流动给两性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认同.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研究者解释流动对于女性的意义方面的不同视角、贡献及不足.文中将对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划分为四种进路:一是以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阶级和阶层身份;二是以对父权制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三是心理层面的分析,探讨流动经验对女性的心理效应和女性的主体性;四是强调多元视角,探讨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交叉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女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育休假法》、《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女性在生育、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并将构筑"国民皆参保"的医疗保障网作为保障女性权益的重要一环。日本在加强女性社会保障立法和健全女性社保机制方面很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