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晶晶 《理论界》2014,(7):108-110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韦伯认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客观性追求,而韦伯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分为"科学外"和"科学内"两部分将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及"价值中立"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迄今仍然众说纷呈且歧义丛生的话题.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塑造社会科学,否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或事实特性,是支撑"脱价值化"主张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并不具有可普遍化的公理意义,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传统之外,虽说拒绝"脱价值化"的具体思路往往不同,但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了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和价值知识的可能性.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派生于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后者立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关联",韦伯并未主张把价值问题从社会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他所说的"价值中立"可解读为"评价中立",意在强调社会科学家应"不作评价"地进行研究,以便遵从科学本身的要求即在事实和理性的引导之下得出客观的结论.问题不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应该"价值中立",而在于"价值中立"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韦伯的“价值无涉”不同于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而是与价值关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经验研究的一种策略,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相近的合理因素,正确认识和理解“价值无涉”原则对推动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国际化进程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梳理价值中立思想的思想渊源,总结介绍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以及人们对于价值中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争论,发现价值中立与保值关联是一种对举而非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目前应提倡学术的纯洁和学者的良知,应强调学术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上的价值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6.
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价值中立原则源自孔德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韦伯则划分了研究中“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两个阶段,阐明了各自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社会科学研究应奉行有限度的价值中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讨论价值中立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限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马克斯·韦伯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对于今天深入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限度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韦伯关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相区分的"价值中立"原则,蕴含着他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及其根据所发生的根本转变的自觉理解,体现着他对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的统一原则在现代社会潜存风险的忧思。正是在此意义上,韦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的最重要功能是让人保持"头脑的清明"并以此抵御"先知般的立法者"的妄念。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兼及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要求,折衷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能坚守科学性与客观性而又不忽略价值的意义与理解。他既不同意实证主义把人类行为化约为可观察的外部表现的做法,也不赞同完全回到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没有任何验证标准的“思辨式”研究。马克斯·韦伯是一个穿梭于科学客观性与主体价值之间、因果解释与意义理解与阐释之间的智者。这为法学研究或法律实践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因为,建构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够保证其客观性的社会科学方法,是法学或法律运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或追求。  相似文献   

9.
也谈价值中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中立”自 2 0世纪 8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学术界后便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看法 ,我们认为把“价值中立”作为一种研究立场的主张 ,在韦伯时代是有意义的 ,但从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表现的科学性的异同进行分析 ,并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价值中立”的论证逻辑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剖析后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社会科学走向繁荣的中国 ,再谈“价值中立”已是不可取了。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 ,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 ,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 ,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 ,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 ,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 ,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价值阙如比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更吻合韦伯文本的原意.价值阙如强调遵循价值关联,在研究过程中将价值判断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达成社会科学的客观可能性,做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韦伯主张价值关联、价值阙如、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离、价值判断.但价值阙如思想导致了虚无主义,是乌托邦.建构主义、结构化理论等发展了韦伯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论韦伯的“价值无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庆 《文史哲》2005,6(5):137-142
为了抵制对自然科学的盲目推崇,韦伯一方面强调文化科学的独特性在于具有价值和意义,为了保持文化科学的严肃性,韦伯另一方面又提出“价值无涉”的主张,反对将学术研究与价值判断相混淆。韦伯的这种观点,也许并非无可争辩,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的韦伯,1903年开始社会学研究,在此之前主要研究经济学和法学。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最能反映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他也正是以对方法论的深刻探究和对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奠...  相似文献   

14.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标榜自己是与伦理学分离的价值中立的"纯科学"。这种分离是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及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与伦理学的分离,是经济学以此为背景,依据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标准和研究方法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结果。但因其研究的方法论特点,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与伦理学分离的表象下蕴含着特定的伦理预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伦理分析统一的理论,运用其方法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预设进行解析,对于正确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非价值中立的实质,以及其伦理预设的非科学性的理论和方法论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的性质,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一个十分基本、但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涉及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例如,社会科学是否与自然科学有着统一或同一的方法论基础?自然科 学的概念和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中有没有普遍性的规律?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 有效吗?其次,这一问题涉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例如,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社会、还是作为真 正社会行动者的个人?如何看待社会现象的文化性、价值性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关系?或者说,社会 科学有客观性吗?笔者曾在《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①一文中,有感于学术界存在某 种混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错误,试图对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作一简单的规定和陈述,但是,该文对 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逻辑过程,缺乏深入的分析。为了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本质和实证 性的规范形成充分自觉的认识,克服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观的、臆想的、甚至可以说经院化的状 况,本文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的方法论矛盾,例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主观与客观以及理论与经验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从理论上推进对社会科学的研 究规范和方法的认识,在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论的背后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不同的伦理取向.依据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两种方法论原则,对"为己之学"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方法论和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两种方法论原则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两种治学方法对善恶本质认识的不同,为区分中西哲学思考模式的不同提供另一个视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兼及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要求,折衷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能坚守科学性与客观性而又不忽略价值的意义与理解.他既不同意实证主义把人类行为化约为可观察的外部表现的做法,也不赞同完全回到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没有任何验证标准的"思辨式"研究.马克斯·韦伯是一个穿梭于科学客观性与主体价值之间、因果解释与意义理解与阐释之间的智者.这为法学研究或法律实践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因为,建构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够保证其客观性的社会科学方法,是法学或法律运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或追求.  相似文献   

19.
牛文君 《社会科学》2023,(11):45-53
对说明和理解关系问题的反思,首先出现于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中,韦伯将之引入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思考,并在吸收诠释学的因素的基础上,开创了“理解的社会学”。这种新型的社会学要求,对人类行动的研究,要将因果说明和意义理解统一起来,对于行动的解释要达到“合意向”与“合因果”的统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意在克服实证主义传统的局限,也意在打破肇始于狄尔泰的说明方法与理解方法的长期对峙,他提出了实现因果说明和意义理解之统一的可能方案,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西方影响较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科学面陆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价值中立问题的实质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界限,并且在研究主体选择了研究课题之后,应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