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狐突信仰在山西清徐一带存在了几个世纪,曾经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雨神的狐爷,在经历了漫长岁月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地方保护神。如今,狐突信仰又发生了新的演变,当地百姓的信仰功利性和时代的发展是推动狐突信仰发生巨大变迁的主要原因,而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有可能使得狐突信仰圈逐渐扩大到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狐精故事俯仰皆是,古代小说中的狐不仅是艺术创造还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唐代是狐精故事的繁盛期,狐形象更富有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大量研究《太平广记》的篇目,其中就有部分涉及唐代的狐形象。黄永年先生则通过《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①一文论证了"狐"与"胡"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唐人以"狐"讥  相似文献   

3.
“逸”从隐逸人格向审美范畴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最初是作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存 在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这是一个从评人之"逸"发展成为评艺之"逸"的历程.作为评人之"逸" 主要用于对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精神的主体的品评,作为评艺之"逸"则主要用于对山水艺术(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园林山水)的品评.随着山水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对"逸"的理性分析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学人少有注意。作品中的狐父、狐书生、狐仆等狐男形象,虽然划分的角度不同,但自成体系,在各自的角度具有相对独立的类型特点:狐父多为人间现实中老父的写照;狐书生则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蒲松龄豁达超脱思想的映照;其他如狐仆、狐仙、狐侠等狐男形象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古典政治哲学将国家学说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自马基雅维里以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则是将国家学说建立在"国家理由"的基础上.如果说格劳秀斯还严格遵循着自然法传统,那么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情感则非常复杂,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前提遵循了自然法.但在他论述国家主权和国家功能时却遵循了"国家理由",这影响了斯宾诺莎."国家理由"后来逐渐演化为主导国际关系原则,不仅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极作用.为了人类发展需要.反思"国家理由"观念,应该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三归”,指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其依据是: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与《外篇》中的《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记叙的是一件事。前者说管仲“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后者则言“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以为其子孙赏邑”;前者言“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后者言“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2.《荀子·仲尼》:“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比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因此,“三归”可能是管仲原有封邑再加上“狐与谷”。  相似文献   

7.
狐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典型的一个意象,其传说在文学领域和民俗领域表现范围十分广阔。作为民俗本土文化,狐怪传说的发生发展的轨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狐的认识态度。本文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一段考论文字入手,对唐代以前的狐怪传说源流逐一作了解析,同时对狐怪传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也作了梳理和考释。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中国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在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启示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并表现出爱情的坚贞性和执着性的情狐形象.蒲松龄嗜好搜神猎异的个性禀赋,使他选择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构思,从而塑造了一批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狐性的狐女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着一种名叫卷尾燕的鸟,它们最喜欢和狐獴混在一起。狐獴觅食时,都会有自己的"哨兵"放哨。而"好心"的卷尾燕也时常会向狐獴"报警",一旦看到狐獴活动地域上空有老鹰盘旋,卷尾鸟便会立刻发出尖叫。虽然有自己的"哨兵",但狐獴"哨兵"不如卷尾鸟站得高、看得远,情报不及卷尾鸟来得快。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0.
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狐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它历史悠久,深入民间.它的萌芽、发展、兴盛、衰败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角度分析了狐信仰的兴衰原因,并就近年来狐信仰的复兴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九尾狐始载于《山海经》之青丘,经郭璞注而得到后世的默认。然而,青丘山与青丘国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据《山海经》的文例可证青丘山之九尾当为别一种动物,后世认作祥瑞者乃是青丘国之九尾,由于脱文导致郭璞的误读,加之后世因为政治、宗教等各种原因,使得九尾狐成为祥瑞或灾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卖花声是商业叫卖声之一,它的出现与宋代经济的繁荣、都城的建制、俗乐的发展以及行会制度都有关系。经艺人加工、改造后,卖花声成为说唱伎艺——吟叫,具有音中律吕、曲调宛转的特点。宋代文学作品中的卖花声意象具有三方面的内涵:春天的象征,都市繁华的象征,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唐人尚牡丹”的说法有失周密。原因有三:其一,牡丹玩赏的高潮仅在贞元、元和间;其二,仅限于“京城贵游”;其三,有唐一代,文人在牡丹中所寄寓的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很大。中唐时,他们对牡丹热是质疑甚至批判的,晚唐则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追忆和反省,也暗含日暮途穷的伤怀。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象征的层面看 ,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体现出了一种平衡当时物质至上、科学至上的时代心理的努力。然而 ,作品主人公的遭遇却揭示出 ,当对美的追求弃绝了生命中其他要素时 ,同样会导致心理的片面与失衡。  相似文献   

16.
针对狐这一普通的动物在《聊斋志异》却被蒲松龄高度人性化和人情化,成为一种动人的审美意象的情况和他人较少论及的现状,利用资料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指出了导致蒲松龄狐女情结形成的四点因素,以求进一步揭示《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大禹娶涂山女的传说中,九尾狐应该是象征禹,而不是象征涂山女;其中的"九尾"不是指有九条尾巴,而是指大尾巴,喻指大生殖器。正因此,"九尾"才可以成为娶亲的象征,才会带来子孙昌盛。九尾狐本来仅仅被当作奇兽,由于大禹娶亲传说等的影响,秦汉时期,九尾狐成了一种瑞兽,后来,由于九尾狐所象征的性别发生变化,即由大禹转向涂山女,九尾狐也由祥瑞之兽逐渐变成了淫邪之兽。  相似文献   

18.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词语处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颜色词、象征词、称呼语、宗教词以及谐音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比较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明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得出二者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人的独有本性是使用符号。艺术作品的情感是符号的含义,艺术结构具有生命的特征。本文分析一首宋词,从"情感符号"和"生命形式"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举证符号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