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按大道理管小道理的观点,一个人首先要爱国,其次是爱家,最后是爱己。这个顺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所以当爱家同爱国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则应毫不犹豫、毫无商榷地选择爱国而牺牲爱家;当爱己同爱国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更应选择爱国而牺牲爱己。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沿着这样的“路线图”进行的,这种选择向来被视为高尚而受推崇。  相似文献   

2.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童年·书     
生命化教育课题组昨晚在线讨论主题:记忆中的一本书。一提起记忆,我的思绪就回到了童年。人们说起童年时,总会用“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等很优美的语言来形容处于童年的孩子。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关于童年的回忆难免会带上时代的共同特征。我,一个70代出生的人,童年是忙碌而艰辛的。童年时,家境其实并不贫穷,那都是靠母亲过分勤劳所得。母亲勤劳作她的子女自然也偷懒不了。那时家中除了种田外,还养了一窝猪、一群鸭、十几只羊。最大的侄女才小我两岁,他们大大小小一条龙地排着六个。一家子十五口人,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动.之.名”句式中存在争议较多的称谓类句式、名词为对象或处所、“夺.之.名”三种语法结构,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动.之.名”中称谓类句式与一般的兼语类和双宾式归为一类。同时由于双宾式中的施事、受事1、受事2必须是异指关系,即三者中两两之间不能指代同一对象,所以应分别对待“夺.之.名”句式。当“之”指代施事或“之”和名词之间有领属关系时,将之理解为述单宾句式似更为合理;当施事、“之”和名词代表不同的人或事物时,则可以理解为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5.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新人类文学”以自己及周边的生活为原型,对身处都市的诸种欲望进行了感性描写,引起文坛强烈争议,本文分析了这一文学现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新新人类文学”关于现代都市的欲望化叙事及其“反叛性”的背后,实际上更多地是对都市人文精神的颠覆与瓦解。  相似文献   

7.
40年代中国特殊的战争背景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主流走上了一条在取材与主题上都与男性文学趋同的道路,女性作家的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女性意识淡化或女性书写雄化、无性化的倾向。但是,她们追寻“五四”先驱的脚印,创作了一批富于“性别批判”内涵的文本。尽管在强大的民族国家语境中,她们的创作只能处于边缘位置,甚至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她们的存在毕竟丰富了文学的发展,为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煜、李清照 ,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 ,人称“词家二李”。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错不过百年 ,又都经历了由幸福到不幸的过程 ,相似的生活经历影响了其词的创作风格。就“二李”的生活背景、生平经历、作品创作加以比较 ,重点阐述了其词作风格的真实性、创造性、艺术性 ,即“真”、“新”、“美”  相似文献   

9.
通过莎士比亚“女巫”和田纳西.威廉斯的“隐形人”形象安排的比较,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的三部代表性剧作中分别塑造的“隐形人”的形象与莎士比亚“女巫”的不同之处,指出“隐形人”这一艺术形象的创新价值。“隐形人”形象的安排有利于戏本的结构安排;有助于述说剧本中的隐秘情节;“隐形人”象征、隐喻的运用,有助于完成剧中人物特定的心理造型。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贸易中 ,补贴与反补贴税是经常发生的法律现象。一个国家根据需要 ,可以对特定的出口产品予以补贴 ,但似乎又违背了公平竞争的要求。一个国家也可以对接受了补贴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但似乎又偏离了自由贸易的轨道。在当前 ,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氛围中 ,补贴与反补贴税的现象是有现实合理性的 ,它们既冲突又矛盾的关系 ,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的“公平”原理和自由贸易的“自由”精神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1.
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双十二”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十分重视历史现实,但他未从现实实存的人生纠结的角度看问题,只有从纠结的角度才能更真实地说明存在的构成性,只有通过现实的纠结,虚无化才是可能的,通向存在的道路才能开启。各种纠结所达到的虚无化,所生成的存在真理,都不可能是终极性的,要提防把某种构成视为实体而形而上学化。纠结是绝对的,永恒的、永无完结的。理解现象学的艺术本体论,必须有一种整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5.
包括纪昀在内的诸多注家引《诗纬·含神雾》来注释《文心雕龙·明诗》的“诗者 ,持也” ,这不无偏颇。刘勰在此处惟言“发乎情” ,并没有纪昀等人所解释的“止乎礼义”之意。另外 ,纪昀批评刘勰《明诗》篇“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所论是“局于六朝习径 ,未得本原” ,但他因为没有考虑到近体诗的成熟是在唐代之后 ,而对六朝时的刘勰有明显的苛求之嫌。  相似文献   

16.
三位分属于不同文学阵营又都和海派文学有着紧密联系的现代作家范烟桥、丁谛和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分别以《同学少年都不贱》、《旧雨》和同题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都以杜甫的名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为主题,展开了形态各异的三种诠释方式。这种或不约而同或有意为之的文学活动,无形中将三位作家及其所代表的文学身份与气质进行了十分巧妙的并置,从而在一个参照点上凸现了他们迥异的文学品位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一部指导青少年女性的“女儿经”。奥尔科特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该文分析了其成为经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史料、作品的分析,论述了节序词所蕴涵的宋人在物质生活上的世俗化享乐化追求,由此进一步探究了节序词所展示出的宋人诗意化人生,即他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高品质追求,以及从词体本身和宋代文人这一特殊文化群体出发,论证了节序词所外化出的宋人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中有两大难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就学生而言 ,总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好写的”及“作文完成后信息反馈太慢 ,反馈形式单一” ;就教师而言 ,“作文批改量太大”。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从 1985年开始摸索“准备·写作·评价”三阶段作文教学法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基本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