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出发,可以发现,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有深刻的思想历史根源,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延安整风前,党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造成的。这也难怪,不经过革命的具体实践,这两个问题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完全处理好的。那个时候,新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况且,思想问题与路线方针、人事关系问题纠缠在一起,1937年王明回国后的所作所为使中国共产党面临重蹈覆辙的危险。在毛泽东看来,皖南事变的发生就是一种明证。这一现实动因,促使毛泽东最终下决心改变党的思想作风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弼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良初 《云梦学刊》2002,23(3):46-48
延安整风是我党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运动。任弼时参加了整风运动的全过程。他协助毛泽东作整风运动的准备 ,结合历史 ,对照自己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并具体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等整风运动 ,为延安整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 ,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和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 ,在这一时期比较完整地形成 ,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运动 ,强调从思想上建党 ,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首创 ,为我们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水源 《兰州学刊》2010,(1):181-183,191
延安文艺整风对20世纪政治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在运动的组织形式,还是指导运动所产生的理论体系,文学后果,对20世纪政治文学发展的影响是空前的。正是因为延安文艺整风,文学一政治范型正式转化为政治一文学范型,政治文学的理论范式定型化。对当代中国来说,文艺整风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演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延安整风与当前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开展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此外也是延安整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延安整风是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党建活动,是毛泽东党建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今天看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延安整风运动的实质就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因此,我们重温延安整风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于卓有成效地开展好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延安整风运动给党的思想建设以启示: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勇于开辟理论武装的新途径,才能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7.
党性党风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党风是党性的体现,党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和20世纪末的"三讲"教育都是我们党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党性党风教育运动.从整顿的历史背景来看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和"三讲"教育主要是针对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从整顿内容、方法来看"三讲"教育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继承和创新;从整顿的成果来看通过整党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新世纪,必须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高原 《南方论刊》2022,(9):15-17+34
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文献编辑工作。延安整风时期,中共中央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党史文献集,尤其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六大以来》。基于此对党史文献编辑工作的历史演进、方法运用和存在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可以为今天党史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仲佳 《东岳论丛》2020,(8):166-175+192
延安文学中3部土改题材的中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与《邪不压正》,是文艺整风所塑造的文学实践,均涉及到土改运动中阶级关系变革所带来的人的解放,然而表现人的解放的具体情形有着明显差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三者之中最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土改对于有着精神奴役创伤的农民、女性的巨大解放作用,显示出"五四""人的文学"话语与工农兵文学话语的融合。《暴风骤雨》的人的解放主题并不显豁,只是附属于土改过程的展现。《邪不压正》的人的解放主题同样附属于"问题小说"的命意。赵树理对农民的熟悉无意间使得这一主题获得历史的真实性和深刻性。3部小说在人的解放这一主题上的差异可以看做延安文艺整风在他们身上塑造的结果。由于丁玲、周立波与赵树理习性结构差异、所处的文学场域及其占位差异使他们在延安文艺整风过程中的习性重塑也呈现出不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与《邪不压正》在人的解放主题表现差异便是这种习性重塑差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延安整风运动在思想教育、思想改造方面非常著名,各国都纷纷效仿学习。我国也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验,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坚持认真学习整风运动的相关文件,提高认识,躬身于实践,夯实基础,不断创新。这些历史经验为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弋 《殷都学刊》2001,(2):67-69,111
综观20世纪的冯梦龙研究,前50年偏重作家作品考证,出现了一批像郑振铎、顾颉刚、赵景深、容肇祖、谭正璧等冯学大家,成果斐然,为冯梦龙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50年在考证上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但在作品文本的阐释方面亦有可喜的成绩,并且有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冯梦龙的学术趋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他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既不取他早期"哲学是求好之学"的定义,也不采纳胡适的哲学定义,而是通过哲学的分类以显示哲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取舍中国哲学;同时,又对哲学的性质及功用、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冯友兰关于"两种哲学史"的划分、关于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关于哲学史的分期等,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5年,冯玉祥与郭松龄、李景林结盟策划了反对奉系张作霖的战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违反盟约抢占李景林的地盘,把本是盟友的李景林变成敌人。国民军的背盟行为成为导致郭松龄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使自己陷入被动。  相似文献   

14.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15.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称“礼是郑学”,究其原因,一因郑玄礼学著作甚多,特专精于礼学;二因自郑玄兼注《三礼》,始有所谓《三礼》之学;三因郑玄能将其礼学付诸实际运用,为朝廷制礼;四因郑玄能以礼律己,“非礼不动”。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郑玄兼注《三礼》之后,后世之治礼学者皆以郑学为宗,而不可舍其书,自魏晋至隋唐皆然,故孔氏有“礼是郑学”之称。  相似文献   

16.
海内外学者对冯友兰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冯友兰现象"的阐释也是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冯友兰先生一生曲折多变的经历、倾心于学术研究的精神和献身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贵探索作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从而为全面、客观评价冯友兰及其哲学思想提供充实的历史依据,是正确解读"冯友兰现象"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从知觉的内涵、特性、功能和实现形式等方面对冯契的知觉观进行解读可知 :冯契对知觉范畴的探讨意义在于阐明了知觉的特性和功能 ,为整个人类知识来源给予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冯小青旧传"主要指最早以传记形式演绎明代万历年间武陵冯小青其人其事的作品,以戋戋居士所作《小青传》为代表,共有7则。在明清两代"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旧传"作为戏剧、小说、诗文等作品的母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冯小青旧传"的作者、时代、版本等基本情况的考辨,梳理了明清文人对"冯小青事"真伪性的争论,并考证其事的真实性与传记中基本人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冯小青旧传"对现实的演绎,并进一步肯定其价值:基本确定了后世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焦点,以及后世有关冯小青其人其事之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雍正朝的密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中辰 《文史哲》2002,(2):27-32
清朝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雍正通过密折了解下情,震慑和控制臣下,和亲信大臣密议大政,成为推行雍正新政的得力措施。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相辅而行,使雍正时的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雍正阅历广,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使密折制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振数百年颓风”,使雍正朝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多姿多彩的时代”。但密折制度毕竟有得有失,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于一时,而不能实行于久远。  相似文献   

20.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1,21(3):74-79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除旧而不布新,变法而不变人,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的研究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