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7年7月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西部省区采取了多种方式以抵御危机。总结西部地区抵御金融危机的经验,可以积极防范和化解21世纪可能出现的灾难性金融动荡,这对于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并波及东南亚其它国家.对此次剧烈的金融动荡,笔者以为,从表面看是由汇率制度所引起,而更深层的矛盾却在于泰国“金融先行发展型”的金融变革.对此进行剖析,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无裨益,特别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金融先行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使韩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居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尽管1997年底,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席卷了韩国,但不到两年,韩国经济已经全面复苏,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韩国经济的发展再次说明,不同国家的发展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巨大影响,运用相关金融理论分析了韩国爆发这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的金融体制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同时重点阐述了韩国采取的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解释了其成功有效的原因;最后,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资料和数据,得出我国在金融体制和企业经营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为消除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韩国应对这些问题的成功经验的引导下,提出了应对以上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自由化退潮大趋势,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从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中介为核心的关系型融资模式向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东亚经济证券化融资模式变革进退维谷。本文通过模型建构,解析了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外部资本”的来源、进入过程及其在东亚企业治理中的影响机理,从而以公司金融的微观视角提出了次贷危机后东亚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资本市场方面政府再规制,银行改革方面政府放松规制。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席卷全球,影响巨大而深远,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性.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金融动荡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和契机进行了讨论;最后从基础构建、战略选择、战术运用等方面对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寻求区域化、国际化的时机和路径选择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波及世界的金融动荡,特别是1997年以来相继席卷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重视。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成因及其危害(一)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成因1.信贷资金财政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处于双重体制的交替时期,由于银行与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直接起因于金融恐慌和东亚金融监管机制的脆弱。与拉美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危机后所经历的“U型渐进式复苏”截然不同,在东亚地区,外部动力、技术动力、实体经济动力和政策动力这4种动力构成了独特的“东亚活力”,推动东亚经济实现了独特的“V型反弹式复苏”,使东亚很快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法并没有发挥出金融稳定的功能。研究从国际金融法的视角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防范,认为无法规制不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系统风险无法化解和防范以及存在效力和内容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是危机的主要成因,而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正式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价值取向安全与效率并重、扩大调整范围和转变方法、统一金融立法以及制度创新是防范危机的积极演变。因此,国际金融法要作出循序渐进的调整,并遵照公法与私法协调发展规律,同时提升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的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97年7月以泰国放弃泰铢与美元固定汇率为起点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东南亚数国,随后扩展到了韩国和日本,导致全球股市下挫,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动荡,目前仍有蔓延之势。这是90年代以来继1992年英磅危机和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后爆发的又一次大的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法并没有发挥出金融稳定的功能。研究从国际金融法的视角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防范,认为无法规制不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系统风险无法化解和防范以及存在效力和内容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是危机的主要成因,而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正式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价值取向安全与效率并重、扩大调整范围和转变方法、统一金融立法以及制度创新是防范危机的积极演变。因此,国际金融法要作出循序渐进的调整,并遵照公法与私法协调发展规律,同时提升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的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98:俄罗斯步履维艰的一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过去的1998年,俄罗斯接连两易政府,两次爆发金融危机。在政治、金融、经济多重危机与社会持续动荡交织而成的困境中,俄罗斯跋前踬后,步履维艰,并使1998年以危机频仍为特点,在其历史上重重地抹上了一笔。总理易人 政局动荡去年3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出人意料地解散了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理由主要有两点:1为了“使经济改革具有更大的动力和效果”。虽然“本届内阁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但是“没能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尤其是“政府近来明显缺乏创新精神,缺少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点子”,而没有这种创新意识,是“根本不可能推进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以来,以泰铢危机拉开序幕的东南亚货币动荡持续,不仅东盟国家无一幸免,还波及到东北亚并导致全球股市动荡。金融危机横扫东南亚,从现象看是国际外汇投机商大肆炒作的结果,实际上是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增长放慢,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宏观调控乏力,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4.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波,虽然没有导致我国的金融危机,但我国政府采取的维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使我们分摊了此次危机的重大成本,目前我们正在消化这些巨大成本。我们避免了金融危机,但却在国外发生金融危机的同时遇到了罕见的“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1998—1999年,我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激进的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法律对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范不力,对信贷管制松弛,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缺乏规范等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启示我们: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坚持从完善法律规范的角度来夯实制度措施,从“危机”的教训中来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研判力,从国情出发来科学确定对策,在应对“危机”中健全经济金融科学发展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来势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经过近对年苦心经营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小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也使东南亚各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8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飞速发展,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都在6%以上。有经济人士认为对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而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发展投下了阴影。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8%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而通货膨胀率维持在6.5%左右,这是举世瞩目的奇迹。中国市场经济“软着陆”的成功,金融在宏观调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软着陆”是表明总…  相似文献   

17.
江涌 《中华魂》2012,(1):48-51
从2011年9月中旬开始,美国民众在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政治权钱交易。此次名为“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活动,意在表达对其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从全球范围看,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动荡,应和着经济、社会、政治动荡,规模大小、形态不同的动荡相互激荡、愈演愈烈,令日趋无主义、无信任、无秩序的世界愈发失去重心。无穷的坏消息主要来源于资本主义大本营美国,次贷危机、美债危机接踵而来,人们不知道下一个危机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爆发。国际金融动荡的常态化,世界经济低迷的长期化,预示着金融资本主义正在穷尽其存在的一切理由。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持续上升导致次债危机爆发,随着形势的逐渐恶化,次债危机已经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深陷其中,损失惨重.目前,金融领域的危机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受其拖累,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对这次危机从次货市场向其他金融领域乃至实体经济的经济危机的传导过程作简要梳理,对危机得以发生和迅速传播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探讨,以及此次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年底以来,俄罗斯多次发生金融危机。去年8月的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它不但给俄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导致执政仅5个月的基里延科政府垮台和政局的剧烈动荡,而且殃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使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更加严峻。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为何如此深重?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在商品出口和金融系统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采取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措施抵消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