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3.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整体风貌是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它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全盘西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观点之一。它的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搞民族虚无主义,并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口号曾一度迷惑了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人,造成思想混乱,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全盘西化”也叫做“全盘欧化”。它的简义就是中国的一切东西都要模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据查,在戊戍维新前,涉及“西学”、“西化”、“西法”这个意思的话很多。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在某些方面对西方的模仿,以西方为典范, 相似文献
5.
顾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全书中唯一有争议的篇章,其中“始王而末奇…闺房之极悲也”一段,一般认原文久佚,系明人伪造.《<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问题》证明所谓“伪文”,实由钱功甫据阮华山宋椠本《文心雕龙》补抄,应为文”.他还就补足的文本探寻刘勰“隐秀”论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论是:这一篇“论歌里顺情和柔情风格”,“刘勰所推崇的风格,不限于一种类型:既重‘凤骨’‘隐秀’.”发挥了先前刘师培的意见:“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风骨》讲阳刚之美.《隐讲之美. 相似文献
6.
杨东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62-67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7.
刘向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2):90-92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9.
对社会剖析派小说价值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岚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20-23
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新时期以来,对这一流派的评价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其奠定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地位也受到了极大质疑。本文认为,对于社会剖析小说的评价,应该从文学与人构成的价值关系的角度入手,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来分析,从而确定其应有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11.
笔者基于翻译的“符号转换”和“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际”性质,从认知与交际的功能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以语言文字“心理剖析”先明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论”与以“语用推理”确定行文“最佳关联”的“关联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阐发上的殊途同归。论证了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结果与“最佳关联”的“推理”结果,都是语言符号转换的“依据”和意义再生的“本源”,旨在揭示“剖析论”高屋建瓴,“关联论”条分缕析,所遵循的都是以原文意义“再生”为取向的“忠实”原则。“剖析论”与“关联论”一样,对指导翻译和翻译研究与批评具有潜在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中国现代小说以忧郁入题的当首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然而,冰心感兴趣的不是,忧郁的青年,而是青年关于忧郁的思考。冰心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直觉触及到了由传统向着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这一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由忧郁而后奋斗这一“过渡时代必有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忧郁的青年》的意义也就超出小说本身,促进着关于忧郁与奋斗的小说表达。 相似文献
13.
顾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
刘勰“六观”论剖析顾农《文心雕龙·序志》云:“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可知这是一组专论①,其中《知音》一篇尤为重要,因为这里明确捉比了所谓“六观”,显然带有某种纲领的性质。可垦这个“六观”在《文心雕龙》全书中... 相似文献
14.
赵立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职工的个人收入,除了主要来自工资和奖金等劳动收入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各种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性收入。这类收入不但数额较大,来源渠道多,而且透明度低,调控的难度大。因此,探讨这类收入的性质和功能,确立它在职工收入结构中的地位,怎样保持它与劳动报酬的适度比例,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与对策,这无疑是完善再分配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孤独感之一:我独自反抗你们全体孤独感,是五四小说中最强烈的情绪之一,当你看到五四小说界中高高树起的人的自由、尊严的旗帜的时候,你同时也会发现,五四小说家连同他们笔下的先驱者,在挥手告别过去,踏上新的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他们却势单力孤而处境艰难,几乎都陷入一种孤苦无助的境地。一种强烈而浓重的孤独感,弥漫在小说之中。对于这种孤独感,人们往往被它的凄凉、低沉,甚 相似文献
16.
细读王安忆四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米尼》、《长恨歌》、《桃之夭夭》,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中的雅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以一种前后呼应(预言式)地叙述,还原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哀而不伤,更在还原的同时,结合当代背景,重建了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了作品形象;二是古典语言的运用,移用、化用古典诗词,并用古典诗词写作方法——赋、比、兴渲染背景,使得旧景更醇厚,新景蕴旧情;三是以女性成长为审美对象,借助她们独有的细腻情感,来感受社会历史带给人的经历与体验,将宏大的社会历史溶解到细碎的日常生活中,将审美意向放置在描写生活的变化带来的人物复杂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7.
曾利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便有“散”的一脉存在,“散文化小说”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描述其状貌,廓清其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是抒情的小说,非戏剧性小说,抒情性与结构的非戏剧性就是其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18.
石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9-13
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常常在谋篇布局上表现出作者的功夫.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家们,又对这些体现作者匠心之处,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价,有的还借此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写作艺术的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这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历史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9.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
一作家“自我”普遍而突出地渗透于文学特别是小说之中,确是“五四”时代的一个奇观,虽说“五四”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质,在于以白话文和现代技巧为现代意识的载体,实现了对文学传统的顽强反叛和大胆革命,而作家“自我”在文学特别是在小说中的突出表现,不能不说是另一独特标记。的确,“五四”作家对“自我表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社首先举起的大旗便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郭沫若主张“文艺的本质是主观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她在小说中塑造了诸多“自为存在”的女性角色,描写她们的生存境遇,展现她们通过自我反思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历程。在《亲爱的生活》中,门罗再现了20世纪三种较为典型的女性生存情境,呈现了女性突破既定情境获得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与波伏娃《第二性》中存在主义女性观相近的女性观念,为当代女性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