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长征时期,蒋介石为了控制四川,加强法西斯统治,除派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外,还疯狂镇压四川地下党,致使四川地下党组织除个别地区外均遭破坏。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白色恐怖,尚存的四川地下党组织和隐蔽下来的党员,仍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气和智慧,迎接红军入川并帮助红军在四川度过一系列危机。四川地下党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说明了四川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的生存和应变能力的强大,同时也说明了四川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党组织的涣散和党员干部的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二年七月,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一部分左翼青年美术工作者在左翼美术作家联盟的领导下,组织起野风画会(或称野风社),坚持同敌人进行斗争,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鲁迅捐钱给野风画会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通过全面分析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深入探析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可以揭示出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4.
纵观整个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过去忽视农民问题转为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的前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十分积极地领导和发动农民运动;在北伐战争的高潮中,国民党还把农民运动推进到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度,促成农民运动的高涨;然而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叛变,国共矛盾的加剧,国民革命形势的危急,国民党开始视农民运动为破坏革命的因素,实行了压制和制裁的政策,终而导致农民运动的失败。为了便于论述,下面把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及实践,分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即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  相似文献   

5.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进入新疆,先后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执新时期的曲折发展过程.1943年,国民党新疆省党部重建,这为国民党在新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基础.1947年初,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召开了第一届全省代表大会,它是国民党在新疆历次党务活动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6.
1925年11月之前,团湖南区委切实贯彻了“国民党是团的预备学校”的组织发展策略.此后,团湖南区委将这种组织策略调整为“适当限制国民党与优先发展团员”的策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湘区各级团组织贯彻执行修正后的组织发展策略的效果相当有限.大革命时期团湖南区委的组织发展策略,一方面对于这个时期湖南国民党组织规模的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助推了大革命后期湖南共青团组织质量的急剧下滑.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政权奉行以党治国的思想,其党力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治国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抗战前的无锡国民党党员群体、党务运作、党政关系极其混乱,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因不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导致党力软弱,在社会整合、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方面国民党地方组织都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 ,国民党对地方党政关系进行了调整 ,在省、县市分别采取了“党政联系”、“党政融化”的形态 ,使国民党组织打入地方政府内部。这种体制使国民党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有利于国民党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 ,在制度层面上不无可取之处 ,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薄弱的民众基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体制的调整并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民党执政后,完备的地方组织乃是实现其领导的重要前提,然而华北各党部面临地方实力派的抵制,无法扎根基层。紧接着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得国民党在内外交恶的政治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华北党务的发展局限于个别地区的潜伏活动。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开始恢复和整顿华北地方党部,但由于战事的演进和日军的压力,国民党在华北的党务仍旧虚弱无力,甚至陷入停顿。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华北国民党组织的潜伏性和虚弱性,导致其抗战伊始就无法承担起在华北领  相似文献   

10.
阶级斗争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问题有深刻而且精当的认识,但在主张上仍反对在进行阶级斗争。国民党一大改组以后,在扶助农工政策指导下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动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而且阶级斗争成为国民党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动员农民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实际则是逐步站到了工农阶级的对立面,推行的是反对工农阶级的阶级斗争。国民党的转变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其对国民革命中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有关,深刻原因则在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锐 《江海学刊》2022,(2):185-193
在探讨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时,国民党“改组派”的言说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持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的革命性,避免国民党走向士绅化、权贵化、军阀化,“改组派”详细分析“清党”之后国民党变质的过程与原因,提供了人们审视“清党”前后国民党发生蜕变的绝佳视角。而为了重建国民党的活力,“改组派”成员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讨。虽然他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切中时弊,从国民党内部来看极具批判性,但由于始终不敢直面现代政治活动与政党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之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行区隔,导致其言说难以真正根治国民党的症结。重新思考“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十分有助于审视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早期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获得执政地位,且通过保甲制来控制乡村,但并不意味着其获得了对乡村的支配优势,基于此,国民党组织力图向乡村渗透.为避免"党政合一"造成乡村治理的官僚化,国民党在基层推行"党政分开"并倡导"党义治国",但在当时中央权威不足的背景下,"党国体制"的调整导致了国民党基层治理权力的空洞化和劣化,这意味着社会权力的精英化过程中断,分散的社会权力更无力制约政治权力载体的资源汲取,也就不能阻止破产的、原子化的乡村社会权力载体被反体制精英重新组织化为反体制力量.  相似文献   

13.
1930年5月到1931年8月,民主革命的坚强战士、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在上海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开展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集团杀害,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国民党的左派领袖邓演达在武汉多方努力,计划联络国民党左派,组织革命行动委员会,末能成  相似文献   

14.
1927年期间的江西农民运动,受尽国民党右派势力的阻挠和围攻。先是被工农革命运动撵出南昌城的李烈钧,逃到河口另立“省政府”,控制了赣东北各县,大肆搜罗各县的反革命势力,与当时表面还站在工农运动方面的朱培德的“省政府”对抗。接着,国民党AB团头目段锡朋等人逃往上海、南京之后,其喽啰们则分散在各县,与当地反动势力勾结,沆瀣一气,和各地农民协会作对。因为受到AB团分子的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进攻,刚刚蓬勃兴起的江西农民运动,又陷于瓦解、涣散状态。当时有两件事情值得记述。  相似文献   

15.
《福建社科情报》2004,(6):F003-F003
10月份 22日台“行政院”召开记者会表示,对国民党不当党产进行法律诉讼,10月底进行第一波行动。锁定中广名下的两笔现值12亿的土地要求返还,国民党方面表示,将组织律师团护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机构西迁大后方,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为巩固战时政权,稳固党基,民运工作成为当局的重点。国民党采取吸纳党员、开展组训工作、组织团体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强对民众组织的党化教育与管控,体现了"以党治国"在民众组织领域的实践性,反映出抗战时期党务工作在大后方推行力度的深入。尽管国民党不断强化民运工作,但党治力度仍较薄弱,其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7.
谭晓辉 《江汉论坛》2004,18(6):66-69
依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国民党不仅是一个政党,而且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共产国际却视其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从而割裂了国民党与资产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能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这是大革命失败前后共产国际右、"左"错误理论的共同根源.共产国际要维护统一战线,就必须向国民党妥协,对资产阶级让步,导致右倾错误;统一战线一旦破裂,共产国际就提出反对国民党,打击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出现"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18.
李玉 《中州学刊》2004,2(1):92-95
民初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分为交通部、支部与分部三级,重要交通部主要有上海、九江、汉口、保定、芜湖等,各省均设有支部;在组织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基层党员数量亦在迅速增加.基层组织的快速发展,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了其组织庞杂、党性不纯等缺陷.  相似文献   

19.
江西是国民党发动的十年反共内战的主战场,是红军长征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国共双方积怨之深,人民群众受压迫之重,在国内首屈一指。是七七事变,促使国民党江西当局放弃严密限制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政策、放弃反共政策,并坐下来与共产党江西地方组织及红军游击队谈判,从而在江西迅速形成全省抗战局面。因此,七七事变是江西政局由内战转为抗战的枢钮。文章从七七事变前后江西民众抗日爱国热潮的发展、国民党江西当局对共产党态度的变化、共产党江西地方组织为实现抗战局面的努力等方面,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2023,(1):143-157+287
在清帝逊位之后,康梁放弃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国民党”名义重组海外党众,争取政党政治的主动性。海外各埠党众接令后反应不一,既有积极响应以符合民国肇建的政治趋势者,如澳大利亚悉尼党众,又有反应迟疑、改组不顺者,如加拿大温哥华总会。总体而言,康梁重组国民党以挽救海外党务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且在国内发展党务时仍坚持海外、海内两分的组织形式,未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各行其是,甚至梁启超回国后新组的进步党亦有侵夺海外国民党党众之势。随着革命派亦以“国民党”之名竞逐国内政权,康梁一派的“国民党”落寞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