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谈教学设计艺术的要诀时说过,一堂课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国际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发挥语文教育的主体功能,不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君子不器”、“诲人不倦”,树立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等。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在我国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很好领会“例子”思想,许多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问题的分析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优美的语言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4.
为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及研究与“应试教育”结伴而行“共生”的过于理性化、精确化、繁琐化等不良倾向,应该发掘语文学习与禅宗感悟的相通之处,强调情感体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因人而异、“悟”有深浅;要领会语文学习的渐修渐“悟”、循序渐进;要感受语文学习的静中求“悟”、蓄势顿“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质量与审美鉴赏力。  相似文献   

5.
199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一书,出于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关注,本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对此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结合专家的论谈指出:解决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最终“使人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句话: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的论述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言”、“象”、“意”、“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反思当下语文教育的局限。“技道合一”、“立像尽意”、“注重体悟”启迪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正确看待工具理性,摆脱科学主义的过度侵入,使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学习的最高能力:写 自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以后,1997年《北京文学》推出一组文章,大肆攻讦,语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抨击,但大多谈的足阅读教学。关于作文,谈得很少,可见他们还不了解语文。我认为,说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不仅要看他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字,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写出怎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陈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十余年推广“素读”经典的理念,她变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常态,将大量的经典读本引入课堂,率先在小学课堂里开设了“素读”经典课程。她的学生六年里基本实现这个目标:背下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她的学生都能熟练地通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和《声律启蒙》等经典读本,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300册书,优秀的孩子每年的阅读量突破1000万字。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都很精彩,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具有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对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才能从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发。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等方面相对薄弱,对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挖掘、体验、感悟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初中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埋头读书”.生活圈子狭小,知识面不宽,人生体验不足.文化、情感的积淀不深.写起文章来往往陷入一种“懒思维”状态,作文成了“套版反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忽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性认识,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就来得少来得慢.如若没有感悟,怎么可能抒发真情实感,当然要写出可读性较强的好文章更是无从说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文育人,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和“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四个方面概述了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1.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文育人。2.她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色:注重情感熏陶,注重文化背景,注重综合效应。3.形成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4.于漪教育思想的最大价值是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少教师对此观点感到不甚理解,难以认同;而笔者认为,这一提法科学、准确地揭示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是很有道理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现在的语文教师比之古代的教书先生水平高多了。古代的先生只会摇头晃脑地解说《四书》、《五经》,所使用的工具也不过是笔墨纸砚而已;现在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知识涉及古今中外,所使用的工具形形色色,包括先进的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可是,古代摇头而歌的先生,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理解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现在的语文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却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无知,对“Q版语文”的追捧,对网络文学的痴迷,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发,这是一个代表国家教育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它对语文教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的诞生有着厚重的历史感知“三个面向”的现实感,它传达了先进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  相似文献   

18.
王富仁先生的《语文教学与文学》一书是由王先生和郑国民先生共同主持的《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的第一部,在结构形态上,该书各部分均由一组彼此独立的文章构成,呈现出王先生独具一格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学术造诣上,该书紧扣"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一"丛书"题目阐释了一系列文艺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析了一系列经典语文课文。建立起别具一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初,在我县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提出一个口号:作文教学必须打假。反响很好。这个口号很快在全县传开。不久,江苏《语文教学周报》及河南《教育时报》相继发表了我写的《作文教学必须打假》、《再说“作文教学必须打假”》。此后。在其他报刊上,也见到了“打假”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