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玲婚恋观探析胡辛每个人和自己的心,都有一定的距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心距离最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悲凉地感悟:人世没有爱。家里对她,是没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爱呢?从《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到《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从《红攻瑰与...  相似文献   

2.
陈昶 《南方论刊》2008,(5):83-84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政治与革命,没有宏大的结构框架,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家复杂的家族情结,她以家族为文化背景和参照系,着眼于家族中平凡的人物,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文分析张爱玲家族情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强调家族情结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海外颇有影响。台港文学界曾经形成“张爱玲热”,出现不少“张迷”,台湾一些中青年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海外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给予她很高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现代文学界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上海书店先后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其他出版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艺术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如此的独特和成功,她的代表作《金锁记》,完全可以和鲁迅、茅盾、老舍等人的代表作比并,遗憾的是在我们内地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中,对这样一位有艺术成就的女作家,却从未论及,以致今天大多数读者,甚至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学生,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无论是从研究还是审美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损失。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40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检琐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10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橡脆的隐喻;既渗透着浓调的忧患意识,又明显带有异化色彩。本文试图从《传奇》中几位…  相似文献   

9.
刘:专著《百年家族·张爱玲》读了两遍,深感它别开生面,富有开创性,文笔精采飞动,饶有兴味,可读性与学术品味兼具。读这样的书,既是一种轻松的精神享受,又能触发对历史的深思。我想,它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社会效果,恐怕是您选择了“百年家族”这样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所致。这样写法,使读者既能深刻地解读张爱玲,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传主所处的特定时代。正如您所说:“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个家族的百年史就是浓缩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但由于本书的体裁所限,您不可能在叙事中更多地正面畅论有关研究家族史的一般意义。所以,我很…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一位固守传统的人,簪缨世家的出身教养和封建没落贵族家庭的生活背景,使得她过早地浸淫于传统文化的风习。尽管她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民国时期,她进过民国的教会学校,读过西式学堂,但是仍旧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她的熏陶和她对旧时代的独钟之情。在张爱玲童年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用充满童稚的声音朗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着他的眼泪滚滚下采”。尽管家道中落,毕竟是世代书香。据《天才梦》记:“三岁时能背唐诗,八岁时读过如同《西游记》这般的章回小说。上中学后开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3.
如流星在天际推康划过.似昙花在一刹那间宣泄极致的美丽,张爱玲.这位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迹”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瞬息而过,用她那短暂而又炫目的创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却又凄清荒凉的传奇世界。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不同于一般传奇一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改写7传奇.给传奇小说开辟了一个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园地。正如她在其小说集《传奇》题记中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八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一方面重…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16.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①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吐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相似文献   

17.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鲁春梅 《理论界》2007,4(3):184-185
张爱玲是一位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就是一个个悲剧故事,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叙事常常体现在人物心理的停滞与时代不断前进的落差中,体现在平凡的男男女女在欲望面前的不能自持。这种悲剧美不是崇高的力之美,而是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