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丹东、本溪、辽阳三市的文学学会,于六月中旬在丹东联合举行文艺理论讨论会。会上讨论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问题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问题,不但应是文艺创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而且也应是文艺理论界充分重视的问题。会上对怎样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等有所争论。  相似文献   

2.
近来,文艺舆论比较强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反映了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文艺自身为了得到进一步提高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应当看到,近几年来,新人形象的塑造正是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短篇小说《班主任》中,其主人公张俊石,就是一个新人形象。随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发展,新人形象不断出现于作品中,而且日益丰富多样、鲜明生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创作上和理论上还存在着对新人形象的意义估计不足,甚至根本怀疑的观点。那种单纯揭露阴暗面而调子消沉的作品,那种一味追求离奇情节而趣味低级的作品,那种一见强调新人形象就斥为“正统”而摇头的情况,足以说明文艺形势大好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以至有同志在回顾“写英雄人物”这一主张的历史过程时,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难道真的需要强调写英雄人物?这种需要是我们文艺的幸运还是不幸?”凡此种种都证明,新人形象塑造问题上存在的某些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彻底澄清,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家知道,新人形象塑造问题确实受到过“左”的干扰。但是,婴儿同污水毕竟是两回事,不能皂白不分地把两者一起泼掉。文学如果不塑追足以体现历史发展趋向的先进人物的形象,这不仅不符合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恐怕也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本色。上世纪的现实主义优秀文艺,当它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时,也并没有忽视对生活中的美的发掘。以深刻的批判锋芒而攀登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的托尔斯泰,是如此重视那种不断前进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之所以是文学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重点,当然在于这种形象具有我们时代最鲜明的色彩。它最能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光彩夺目的性格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人们。席勒说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方面跟理想一致。”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同样必须从现实中来,同实际生活相一致,又寄寓着从现实发展趋势中提炼出的作者理想,同未来相一致,而且必须两相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真切性、可信性。这当然不是容易的。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从文艺学角度来说,人们已经谈得够多了。席勒化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其主要问题在把个人当作时代精神的号筒,而不是主张人物与理想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格萨尔王传》中,从天界到人间,从龙宫到地狱,塑造了近三千个艺术形象。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塑造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很罕见。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惊人的奇迹。当然,问题不在于数量的众多,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些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人民中间,成为某种力量的化身和某种意识的代表,史诗中每个…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没有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没有成功的戏,这是陶铸同志最近向中南地区的戏剧工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战斗号召。这个战斗号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戏剧工作者动员起来,塑造出大量的光辉的英雄人物形象去占领观众的心。陶铸同志说,这是革命现代戏占领舞台的根本问题,是革命现代戏的灵魂,也是编好演好革命现代戏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塑造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呢?陶铸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戏剧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真正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改造自己的思想,培养对工农兵的深厚感情,然后才有可能成功地塑造社会主义英雄人物形象。当然,有了生活,还要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所以陶铸同志在突出强调深入生活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要成功地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在创作过程中还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地揭示矛盾,展开矛盾和解决矛盾。我认为,陶铸同志的这个论述,在一个重要方面概括  相似文献   

7.
塑造典型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最高目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的创作则不难看出 ,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形象塑造的理论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 ,但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原因 ,他在运用这种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时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失误。这就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 ,特别是精心加以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没有真正达到典型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9.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22,(9):121-127
塑造共产主义新人形象,建构共产主义人生伦理,不仅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是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共和国初期的“红色经典”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创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共产主义新人形象。这些共产主义新人形象都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崇高形象。“红色经典”的共产主义新人形象是文学史上崭新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共产主义新人的精神高度,为当时的广大群众提供了精神标尺和人生榜样,并且把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凝聚起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方面,还是在文体样式、艺术形式方面,皆已突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模式,是一部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鲁迅无庸置疑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二是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在同一起点上,具有了现代主义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感人至感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革命战争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伟大的历史精神,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作品艺术成就的则是它的人物塑造。 《飘带》成功地塑造了敌我营垒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历史风云人物形象。敌方的如蒋介石、王家烈、杨森、吴奇伟等。在写这些人物时,既掘弃了那种漫画化的简单手法,又没有故意在反动人物身上去寻找“美好人性”和“光明面”。而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描绘敌人形象。既写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共性,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如蒋介石的反动阴险和两面派嘴脸;吴奇伟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戏剧和中国戏曲同是世界上艺术成就最高、形式最完备的戏剧体式 ,但后者却比前两者晚出了一千多年。之所以如此 ,从外部原因来讲 ,是由于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不充分、宗教观念淡薄 ;从文学自身来讲 ,则与中国社会重抒情文学轻叙事文学及由此形成的叙事文学不甚繁荣有关。中国古代神话的零碎、片断及过早地历史化、政治化 ,使其缺乏庞大的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具有一定力度的矛盾冲突 ,而这又正是叙事文学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人学,这是普通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名著,都必然要塑造出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美国著名现代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在戏剧里,毫无疑问观众起最强的直接影响的是动作。可是如果剧作家要和观众畅所欲言地沟通思想,那么写好台词是不可缺少的。而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戏剧是这样,小说也是如此。《醒世姻缘传》之所以值得称道,就是因为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性格、各有特色。例如薛素姐  相似文献   

14.
罗天娇  刘晓秋 《理论界》2023,(4):94-101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而获得了越发广泛的关注,演员随之面临更高水平的人物形象塑造标准与演绎期待。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魂,直接决定了戏剧表演呈现的质量。本文从戏剧表演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入手,提出几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赋体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对人物形象的刻划较之汉大赋则更为生动形象、细腻传神。赋家或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制造意境,烘托人物的个性形象;或以心理刻划,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或以神情体态的描摹,生活习惯的铺叙,行动、外表的刻划来凸现个性特征。无论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直抒胸臆赋,或是借物咏怀的咏物抒情赋,往往都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寥寥几笔,就使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个性鲜明,有呼之欲出之美感。这表明,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汉赋前进了一大步。 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发出了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庄严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精神污染必须用精神力量去战胜它。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清除产生精神污染的种种错误理论观点和文艺作品,使社会主义文坛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空气清新;另一方面,我们要加紧写出好文章,好作品,特别是努力塑造,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人,用新人的光辉形象去吸引广大读者,用新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感染青年一代,从而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抵制精神污染,使其无孔可入,无机可乘。这样看来,在当前这场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赵山林戏剧人物,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戏剧艺术应当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戏剧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情节、结构、语言等等,它们的设计、组织和安排,都应当以人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古代有一些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较早认识到...  相似文献   

18.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随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文学理论界正在深入讨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讨论自然涉及到早年曾提及的写正面人物可不可以写缺点的问题。有人认为,写新人必须写缺点并不是艺术的真理,写了缺点就容易损伤正面人物的完整形象,就会缺乏成为“社会中坚”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