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古典的概念出发,结合目前外语科研学术界的现状,论述古典作品与时代创新的关系。文章指出,创新来自古典,古典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古典,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外语学科研究者有两大弱势:一是基础理论功底薄弱,有关知识结构不完整;二是古典知识后劲不足。没有母语文化的国学基础,经史子集,无一通达,外国语学习中,古典著作阅读甚少。这就造成外语科研难以创新的局面。建议:(1)成立研究古典的学术团体;(2)改变学术期刊厚今薄古的倾向,设法创办讨论古典的期刊;(3)作为一种修养和基础,倡导师生阅读古典著作;(4)呼唤学界对古典的讨论;(5)呼唤现代研究与古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与翻译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1)外语阅读能力与目标语(指英语)译为源语(指汉语)的关系;(2)外语写作能力与源语译为目标语的关系。为此,研究选取了目标语和源语中的一些段落作为翻译材料,以及托福考试中的阅读和写作部分,在山西某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96名学生中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的t值检测、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外语阅读能力与目标语译为源语能力关系密切;外语写作能力与源语译为目标语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是国家科教政策的基本导向.然而,通过分析1987-2016年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发现存在两大困境:一是所谓的结合主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来实现,在日益强调高校科研对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背景下,高校教学在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二是政策制定机构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动,政策推动力度缺少硬性规定,对微观实践行为的控制力较弱.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做好政策组合与配套;另一方面要创新思路,疏堵结合,通过制度改革,引导更多的资源与力量投入高校教学.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政策路径在于:(1)通过科研计划的附属教学项目改革,发挥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效应;(2)采用限制性教学经费拨款方式,加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投入的针对性;(3)通过顶层设计教学型教师发展通道,优化分配高校教学资源;(4)研究制定教师教学投入的基准量,引导高校规范教师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高校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外语类高校在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方面的具体措施:创新外语学科研究方法,凝练外语学科研究方向;打破科研力量分散局面,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以激发学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科研发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与外语阅读理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系统介绍元认知概念 ;简要回顾外语阅读理论 ;分析元认知与外语阅读理解的联系 ;讨论将元认知与中国外语阅读研究相结合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三峡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峡地区 2 5所城乡中学共 3 12名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 ,介绍和讨论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 ,中学英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来说教学与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方法传统 ,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为中心 ;(2 )教学设备匮乏 ,教具简陋 ,尤以农村中学为突出 ;(3 )中学学生语法、测试能力较高而交际能力较低 ;(4 )中学教师的科研普遍被忽视 ,教师科研参与面极小 ,且科研能力与水平薄弱。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2004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有关"古代文学研究"的"2005年的研究展望",编者提出了三点可能的突破:其一,文学史观的讨论将继续深入,可能涉及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其二,对史料研究的重视将推动古代文学研究进一步拓展.其三,随着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变化,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将会提出,并引发争鸣.2005年4月24-26日,由《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古代文学学科建设暨学术研究座谈会",也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与展望,讨论涉及两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包括(1)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2)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4)要充分占有研究资料.二是关于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包括(1)充分认识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要重视文献的研究,加强学术积累;(3)开阔研究思路,多角度地展开古代文学研究;(4)注意发扬古代文学研究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外语焦虑作为一种影响学习结果的情感变量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外语阅读焦虑是继外语口语焦虑、听力焦虑研究之后新的研究课题。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1.外语阅读焦虑成因及与阅读成绩的关系;2.外语阅读焦虑的影响因素;3.外语阅读焦虑干预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外语(英语)学习的现状,指出外语阅读焦虑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亦能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有三:(1)先秦两汉文学;(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学制三年,其中一年半为课程学习,一年半撰写毕业论文。开设的学位课程主要有:外语、马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中介语僵化(又称石化)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广泛而又必然的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注意。从(一)语言僵化现象的理论概述;(二)导致语言僵化现象产生的因素;(三)语言僵化现象的防微杜渐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一书由日本江房时代古学派学者山井鼎考文、物观补遗,是《四库全书》中仅有的两部由外国人纂集的经学著作之一,在日中两国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也是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珍贵文献。日本中国学家狩野直喜有《<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一文,考证作者生平、成书经过及传入中国始末。本文则主要论述其学术背景、卷数问题,重点是学术价值的认定和异文校勘等。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代以来,随着衢州学术文化的发展,衢州学人的著作不断产生和流传。衢州古代学人著述十分丰富,经、史、子、集各部类文献皆有著述,虽大多散佚,仍有不少著作传世。衢州古代的传世之作近三百种,其中不乏有价值、有影响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曹元弼先生近世鸿儒,博通经传,《诗》《礼》传家,而天性纯笃,孝弟力行,经师人师,足为后世士人矜式。其经义礼教,一出悲天悯人,爱人之德,表为学说,乃至经纶人道,所谓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洵之谓也。其主持两湖书院,讲经授业,必承师法,实事求是,所编《经学文钞》十七卷,虽成书于颠沛流离之际,天下多事之秋,而精心编撰,体例完整,系统分明,无异经学总集,乃经义之学之巨薮,可谓不凡。其中论《礼》者凡三卷,总归会通,起敬起孝,礼之为教,本出天衷。此中华经学与礼教之精义,具见此钞。故虽见弃百年,苟圣人横空而出,必能再显此钞之辉煌者也。自今以后,修齐治平者,必有所取焉。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深入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学术转型的原因、路径与方法,经学的近代转型,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与近代史学,国学与中西学术,近代著名史家的学术与思想以及清代学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举行,对于在海内外传统学术研究中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者直接对话并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1979年至2004年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读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学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期刊用稿倾向的分析,点评近年大陆学界的香港文学研究状况,从批评视野的限制、理论与方法空间的调整及其有效性等方面的考察入手,指出目前大陆学界的香港文学研究走向学术升级的症结所在:就现象研究而言,须摆脱传媒热点问题的干扰,在流行文学以外给文艺小说更多的关注,发掘出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就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言,需要建立具有理论生发能力和原创性的学术话题来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此外,学术评价体制对学科研究前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1930年前后,“今古”之见支配民国史学界,顾颉刚有意发起新一轮的“今古文论战”,“超今文学”逐渐成为学界焦点。胡适提出“回到廖平”,重审廖平以礼制平分今古的合理性;钱穆以史事澄清秦汉学术演化轨迹,解决近代今古文之争,反对于经说中强求异同;钱玄同、顾颉刚进一步将今古文问题史学化,从“辨伪”与“析学”的层面明确主张超越经今古文问题;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发展经史分流观,以“理想”与“陈迹”区分今古,实践以国故整理科学。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学界“超今文学”的学术纠葛为线索,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展现近现代经史转型过程中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融汇各家超越经今古之争的方法与宗旨,或利于反思进而丰富时下史学研究,使史学研究成为确立文明主体性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廖平是近世经学大师,其孔子改制之说间接地在晚清维新变法思潮中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然而他将今文经学思想发展到极荒诞的地步:以孔子为素王,以六经为孔子因革改制之作,片面地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以《王制》统六经,进而以六经统全球,最后由“天学”建构离奇虚幻的“皇帝之学”。他的荒诞是高度学术水平上探求真知而出现的谬误,故为近世今文经学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9.
《春秋》是宋代学者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之一,此时期《春秋》学研究的主流在于诠释、探讨、阐明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春秋》经传中的具体问题,学术性较强。宋代学者研究《春秋》的重要特点在于试图摆脱三传,直接从经文中去挖掘微言大义,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逞臆说经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对明代经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代。清人对明代经学的认识以负面评价为主,其程度也由清初的有针对性的批判、清中期的全面否定、晚清的蔑视而不断加深。第二个阶段为近现代。近现代学者对明代经学的认识既受清人负面评价的深刻影响,也逐渐转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明代经学。无论是将明代经学视作宋学的余波加以否定,还是将其视作清学的滥觞而加以肯定,都不是全面、客观的态度。绵延近三百年的明代经学,有其独立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今后的明代经学研究应该就明代经学自身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