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的。区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战略及其效应,提出现阶段采取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19r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支持的力度.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和产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十二五”规划节能目标,针对节能要素,结合我国节能降耗的现状,详尽分析了当前高能耗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和淘汰落后产能巨大压力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各种结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对节能的影响,力求能够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节能机制与体制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突破关键问题,防止在规划期末,为落实指标所采用的各种非理性行为,有序、切实地开展节能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功能异化风险主要体现在农民合法权益受损风险、地方政府对入市政策执行懈怠风险、区域发展失衡风险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立法不完善、其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入市政策存在不足等。未来中国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功能需求,应突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功能、发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强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为此,应从完善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法律规范、健全以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为着力点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体制机制、探索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落脚点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探寻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7,(2):119-122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符合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促进和谐广东的重要途径。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东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并集中体现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已经成为新时期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广东应结合自身情况,推进"三个支柱"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教育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从多方面着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广东经济的共享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既具有动态性 ,即均衡、或非均衡或协调发展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轮流突出 ,又具有协调性。就全国而言 ,三极联动即三大区域———经济落后的西部 (尤其是西北 )、欠发达的东北以及经济发达的东部———联动战略注重缩小差距、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因此 ,抉择和培育“协调型增长极”有其重大意义。它有助于熨平东北、东部和西部 (尤其是西北 )三大区域差距 ,有助于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大中国经济区域。其典型就是“一圈二带三区”为骨架的东中西部结合区 ,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型经济增长极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区。  相似文献   

7.
一流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支撑,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双一流”政策实施背景下,国家意图以重点投入、竞争分配的非均衡政策来实现部分学科的优先发展,但却使得我国学科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当前,非均衡发展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导逻辑,深刻影响和形塑着学科的建设过程和形态,其逻辑的局限性以及非均衡政策工具本身的缺陷导致了资源配置与学科发展动力的失衡、评价机制与学科内在目标的失衡、等级排序与学科应有定位的失衡等问题。协调发展理论认为,推进“非均衡”与“均衡”的协调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归宿。应通过建立新型公共财政体制、构建中国特色学科评价机制和创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察收入差距扩大不能单纯凭借基尼系数,而且要对多种收入差别进行综合分析。造成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带来的负效应,也有由于体制不完善或者政策不配套等方面的因素。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最主要的应当是努力实现机会平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的择校现象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为破解择校难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然而政策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策自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体制不健全、政策执行者存在问题。对此,应改善择校治理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策执行体制,切实保障政策执行;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提升执行者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后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日渐呈现城市群崛起趋势.但实际过程中,以城市群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透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隐性或显性的问题,可以发现,目前支撑中国城市间顺利合作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很弱,惟有改变城市发展机制及相应制度安排,推行城市群制度创新,才能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东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继续加快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理性是经济理性盛宴之后成长范式的转移,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在发展不均衡与分配不公平的基本国情观察下,中国的环境利益分配表现为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的面向。环境利益地区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污染的差异,并且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基础上呈现的;环境利益城乡差异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造成农村自污染与污染制度性转移的环保哲学。在这两个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环境优势者和环境弱势者,究其深层原因,则是经济贫困、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的经济社会发展维度表现。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以区域民营经济发达著称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表现出较好的互动。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先是实施“强县战略”,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工业集聚和推进城市化,以求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而后主动实施都市化战略,则是为了拓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和视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规模和区域经济的集聚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 growth, the paper uses panel VAR model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ith the data from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5. The results of system-GMM estimation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OFDI growth ca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 two-way interactive effects are very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above exist both in the aggregate term and in the term of labor averag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growth of OFDI flow is higher than th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OFDI stock, and the effect of the OFDI stock growth on economic growth is high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growth of OFDI flow o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of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b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n OFDI growth are stronger i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than that in eastern region, while the effects of OFDI growth on economic growth are stronger in eastern region than that i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consistently support the results above.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 When carrying ou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China should depen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to implement OFDI, and it is ought to promote the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OFDI growth, and it is ought to fully consider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研究中国绿色经济增长与资源错配,从环境与经济双重维度评估2000—2018年中国省际绿色增长潜力并对其加以分解,分析资源配置的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经济绿色增长整体上呈改进趋势,这主要是受地区间资源错配持续改善驱动;从不同维度来看,整体增长主要由经济效率提升所驱动,而环境维度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从资源配置来看,不同地区呈现明显差异,多数省份表现为资源要素稀缺;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结构改进空间出现显著的俱乐部收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三大地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的发展能力、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了现阶段中国总体上表现为高碳或相对高碳的经济特征,省际间及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明显,指出各地区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应遵循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民族发展来看,由于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在逐步加大,我国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趋势还在加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要从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入手,缩小西部少数民族与东部地区存在着的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民族之间必然会逐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切实改变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间因为文化差异不同所造成的偏见和歧视。而民族关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一种互动关系,民族关系从地位、本质、功能以及有利于多元文化融合发挥其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又将会起到反作用,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我国互联网扩散的地区不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采用基尼系数概念来描述互联网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互联网扩散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的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其差异程度逐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接近。而决定中国不同省份之间互联网扩散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的。在扩散的早期阶段,经济因素(人均GDP)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扩散过程的继续,其他因素如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对互联网扩散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二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1991-2003年东部直辖市、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和全国31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显示,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差距波动起伏,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大于全国31个省际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究其原因,有历史的积累因素,也有现代的博弈缘由.据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性研究发现:2010年我国大多数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属于低水平协调及不协调状态。高等教育与经济高水平协调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中低水平协调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贡献率较低。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投入差距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