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2.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3.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即审丑。贾平凹1990年代后的长篇小说创作都带有明显的"审丑"倾向,《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子路是《高老庄》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其本身凝聚了丑的多种意义,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贾平凹的审美观照。贾平凹选择以审丑的艺术方式来观照终极关怀的失重,就是以一种"反美"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批判来实现文化人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4.
审美中心主义在西方传统审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至19世纪中后期审丑文化在西方才开始真正崛起。审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崛起于中国当代的审丑文化更自具独特价值内涵,因其关涉现实的基本审美态度和行为,对之进行价值学分析便很有必要。审丑文化的积极价值有:情感解放功能、严肃的政治学内涵、对传统审美文化专制性的反抗和对当代资本美学运作方式的凸显。审丑文化消极价值一是它会严重消解丑自身所蕴含的悲剧特质,二是过于强调审丑会阻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到审丑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历程。李斯特威尔指出 :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本文试图从 2 0世纪特定的时代特征、批评心理和审美趣味的角度 ,对文学审丑现象作一个简单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丑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丑迎合了大众“审美疲劳”的神经,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美学研究当然不能排斥丑,从传统的审美模式到当下审丑的泛滥,离不开大众文化提供的种种条件,商业利益的驱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实现以及更包容的道德态度,都催生着丑,传播着丑。丑以一种碎片化、平面化、欲望化、狂欢化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审美视野,促使审美领域从一元向多元迈进。唯有理性的看待丑,才能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0.
写丑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大特色,正确认识丑的本质及审丑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是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审丑文学的审美价值。西方审丑文艺的渗入、中国文艺自身的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对中国审丑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丑与艺术美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卫为美,自然界的丑是对和谐法则的背叛,表现为粗犷美、狰狞美、个性美。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审丑成为非理性的审美标志。二是化丑为美,现实丑通过艺术的形式,典型化的塑造和精神美的内化,使丑获得审美观照,从而实现审美超越和向艺术美的转化。丑的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12.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审丑意识与审丑艺术实践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因强调对立物的协调、渗透,对“丑”能宽容接纳;西方因崇尚美,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与冲突,对“丑”总是排斥拒绝。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丑”的本质认识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西方受主客体二分思维的影响,对“丑”的认识偏重于形式方面。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往往以丑为美;西方人则注重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被当时认定为"丑"的艺术,而就是这些具有先锋性的"丑"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艺术的进程。历史证明,"丑"的艺术的出现和适时恰当地"审丑"是有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的。然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丑化"泛滥(这里姑且称之为"泛丑")的尴尬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评判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研究美学中的“丑”或者叫做“丑”的美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考察文学艺术中的审丑现象,丰富和扩大美学范畴,使之不发生倾斜。新时期以来,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重视“丑”,正视“丑”、审“丑”,越来越进入了作家、艺术家们的视野,对“丑”发生了兴趣。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成绩是显赫的,其中歌颂真善美,创造美的文学是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审丑意识,注重审丑表现也是取得这一成就的贡献之一。这一贡献表现为:作家们的审丑表现,不仅是刻划了几个丑的典型,写了几件丑事、丑行,暴露了社会中的某些阴暗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审丑散曲是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它以丑为对象、以俗为风格,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学品貌。审丑散曲主要表现外在形态之丑与道德品行之丑,在品格风貌上具有世俗性、谐趣性、讽刺性三个特点。审丑散曲不仅在文学上风格独特、成就突出,其还具有三个维度的文化意义,即全景展现了市井社会的人情百态与市民文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的审丑文化传统,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必须允许丑进入艺术,但丑的描绘应该在笔锋之外透露出某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使丑变成理想化的东西.美术表现中的丑的形式具有持久的力量,在一定情况下视觉丑更能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艺术美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它的强化,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波德莱尔提出的审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审丑。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就是《恶之花》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乔伊斯流亡美学的主体,不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作品中,也呈现出分裂的特征,这一点,在《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乔伊斯对流亡美学中丑的成分的揭示,不亚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乔伊斯把庸俗的人和低俗的生活,均作为审视的对象带入了作品。他对丑的表现强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而这种"过度"本身,就是丑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与其他实践派美学流派不同,和谐派比较重视对丑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如代表人物周来祥、邹华、牛宏宝等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对于丑的产生、价值、地位、审美特性、本质、特点等均有所论述,并逐渐使丑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谐派美学流派中的部分同仁之所以如此看重丑,这一方面与丑学在美学中的地位日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和谐派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否定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对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中对于丑本质的挖掘、审丑可能性的论述、丑特性的概括,以及把丑放在一个动态状况中来考察的做法,还是应该引起"丑学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