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运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念,分析和研究了青藏高原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认为从事藏族教育的工作者,他们的文化自觉对于明确自身的文化处境以及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文化紧迫感与使命感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只有当人处于文化自觉状态才能真正的、有意识的推动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化自觉使人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跨文化语境下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从而实现教育自觉,实质性的推进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2.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亲密.是所谓"优势亲属关系",因而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发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总取向"使得人们淡化血缘关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这一理论方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藏族儿童内地求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藏族儿童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作者对藏族小学生集中的双流县3所学校就读的56名藏族儿童的文化适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儿童能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愉快学习,人际交往和谐,处于文化适应状态"整合"模式,有部分人存在融入的倾向.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社会支持、时间因素、文化距离、儿童的汉语掌握程度以及人格气质等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George D.Spindler是最早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校教育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人类学界公认的在学科体系上促进教育人类学形成与发展的先驱者之一.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Spindler对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Spindler本人的部分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7.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还格吉 《中国藏学》2016,(3):235-237
文章借鉴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对藏族职业教育内地办学提出了若干思路。其一,借鉴藏族传统教育的积极理念;其二,教育目标突显"以学生为本";其三,注重民族文化的力量;其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校、社会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人类学认为,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学校是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依附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同时,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需要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审视,学校教育的发生、学校教育的功能和目标,都与社会系统、教育机构的文化行为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 ,阐明了柔然的族源、历史活动和其佛教信仰情况。  相似文献   

12.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藏族地区刑事冲突解决中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刑事法价值的时代内涵、刑事法的法律特性以及刑事法基本原则来看,恢复性司法与刑事法的基本理念不矛盾。从我国藏族习惯法的内容来看,其中蕴含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精神;在现阶段,我国藏族社会属于机械社会,而且藏族习惯法具有宗教性,这为恢复性司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而,在我国藏族地区建立恢复性司法,不仅有利于刑事冲突的终局性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它为国家刑事制定法整合藏族习惯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海南岛水满村的黎族的传统生业主要由水田农耕、火田农耕(陆稻、根茎类作物以及其他作物)、野生植物采集和野生动物狩猎构成.在村周围覆盖着大面积的草地,这种人工环境是定期焚烧的结果.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实施,这样的生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焚烧被禁止,水田农耕也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人们也强化了水田可使用野生植物的利用.这样生业变化导致了村落周围二次植被的恢复,也改善了村民们日常饮食的营养摄入.从环境学或营养学上说,当今的水满村的农业生产也许是合理的生业.尽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到这种生业的可持续性,但是这种生业还是可能成为未来亚洲各国农业的模范.  相似文献   

15.
As globalis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amiliar in our everyday lives, one readily visible phenomenon i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igrants from outside the borders of nation states. This influx of migrants inevitably makes societies more complicated racially and culturally, and a ‘multi-racial’ or ‘multi-cultural’ society is no longer the monopoly of migrant societ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or Australia. This spread of multi-racial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does not mean that we have achieved racial and cultural co-existence (among nationals, and needless to say between host society and migrants) without hierarchies. In the face of a constant flow of migrants, both the host states and host societies need to control migrants, to ensure that migrants will co-exist with the host society as the host society wishes. Hierarchy and difference need to b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host society to control the influx of migrant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ingapore society draws a border between itself and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For this purpose, it examines both everyday discourses of Singaporean employers about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and the efforts of the Singapore Muslim Converts’ Association to teach such workers to become ‘good Muslims'.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哈勒不浑-巴勒哈孙古城出土的蒙文佛经所使用的字母、译音和文章格式, 判定它们源自蒙元时代。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些西方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有关“族群”(ethnic group)及其相关理论已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却忽视了与西方民族学和人类学术语“族群”、“族群性”等同出一源的俄语术语。本文在对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术语этнос、этничность和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与相应的英语术语ethnos、ethnicity和ethnic group进行源流、释义对比分析后指出,双方学术观点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этничность(ethnicity)的理解上,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个术语指“民族(或族群)的性质和特点”。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民族(或族群)实体的术语不同,俄罗斯学者用этнос,西方学者用ethnic group;(2)俄语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特指民族的亚体或部分少数民族,而英语的ethnic group已由原来仅指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人集团和亚集团,扩展到泛指社会上因文化或血统关系而具有明显不同意识的所有集团,甚至包括一国之内占人口多数的民族集团。  相似文献   

18.
何永之 《民族学刊》2022,13(1):66-72, 138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但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宜居空间营建经验,发挥其聪明智慧在雪域高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空间,并形成了择佳地而居,营建生态宜居空间等人居理念,生态宜居型住房的营造,实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协调发展。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的营建很好地顺应了西藏高原复杂地理气候环境,巧妙地趋利避害,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藏民族对住房的营建,其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自然地理环境,降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体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展现了人居智慧。藏民族对大自然的保护、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未来对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通过设置羁縻府州,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中原内地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大力吸引外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完善私营个体经济充分发展与充分就业体制等都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开发的初期或第一阶段,其制度创新理应处于首选路径。今天,虽然已经五年过去了,但是制度建设与创新仍然应该摆在中心的、首要的地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