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的枢纽.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本文在建立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法和因子分析法对西藏74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实力评价,揭示出影响西藏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多个主要因子,进而提出了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和创新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农牧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省区都重要.促进农牧区的发展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制约西藏农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西藏农牧区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依据西藏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与数据资料,结合在西藏农牧区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在描述西藏农牧区贫困特征与成因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类型、贫困标准以及反贫困政策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而对西藏农牧区的反贫困路径与政策提出个人见解。本文会涉及到本地区贫困标准、移民扶贫、工业化、城市化等有歧义的问题。对此,笔者会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键纽带,县域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城乡资源,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辐射带动乡村及农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合理选择。分析大庆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解析县域经济短板对乡村振兴构成的制约,进而探索增强县域经济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藏民俗体育内涵、特点研究,认为西藏民俗体育受藏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是集体的参与。西藏民俗体育还具有民族礼俗、农牧区、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宗教的特点等。提出要充分认识西藏民俗体育在西藏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才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民俗体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在比较分析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优劣、具体供给形式和适用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安居工程”对西藏公共产品性质异化问题、广大农牧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程度、政府政策目标以及西藏农牧区各类供给主体供给能力和发展状况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是当前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西藏农牧区还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集市概念的归纳和对西藏集市的现状、问题分析,研究开展集市贸易对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探讨西藏扎囊县开展集市贸易的条件和开展集市贸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新发展阶段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势必要寻求新动能。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专业化、融合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从效率提升、产业变革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着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要素协同运转不通畅、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产业衔接不充分等制约。因此,需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数字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协同度和乡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乡村数据分享机制,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有效衔接,进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聚居地区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适应和推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民主是保证农牧民政治参与和实现民主权利的前提。西藏农牧区基层民主的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施的重要样本,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实现了最广泛基层群众的自治,西藏农牧区经济体系、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事务逐步纳入民主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力量,而乡村产业振兴对创新提出潜在要求,内生地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创新,进而形成循环累积效应,推动产业振兴。当前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仍旧存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不充分,以及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不完善、载体不突出、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需要突出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政策创新,以创新驱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1.
侯诺  梁振华 《理论界》2020,(3):70-77
近几年,脱贫攻坚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今,乡村振兴将与脱贫攻坚共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战略要求、发展主体、体制运行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但二者在战略层次、政策对象、发展目标方面存在政策差异。基于对案例地乡村振兴与脱贫的实践分析,案例地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期工作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产业发展困境、青年返乡创业困境及村民参与度不高等挑战。对此,案例地应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角度鼓励原住民参与、保证帮扶干部工作稳定性等,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作为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既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参与与监督主体,也是构建文明乡风的倡导者。新乡贤是在传统乡贤优点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化的社会情境衍生出来的全新群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新乡贤作为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参与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群体认可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新乡贤的作用机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为该群体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牧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一方面农牧民贫困是由于农牧业增长受到制约,非正式约束不适应市场化要求,人力资本低下,不能有效流转;另一方面,政府扶贫效率不高,各参与集团存在利益冲突,贫困人口处于弱势无权地位。据此,开展西藏农牧区扶贫工作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人力资本、建立符合实际的扶贫载体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来加快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一大核心就是为城乡人民提供基本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高度注重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增加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要有效实现西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逐步消除农牧区贫困状况,必须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益,加大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彻底提高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琪 《社会科学家》2022,(9):142-14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乡村逐渐兴起,艺术以丰富的面相在回溯传统美学、复兴传统文化,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文章从乡村文化基因的美学基础、农耕文化根脉的思想基础及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三方面入手,探讨乡土传统的生存智慧、提取农耕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邃晓乡村文化振兴中艺术参与的内在机理与现实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扎根文化遗留的乡村沃土之上,既不偏离乡土社会内部结构,也不能脱嵌于现代商品经济的现场之外。首先,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躬行者的首要关切,艺术可在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激活与乡土社会关系主体构建两方面参与乡村建设的文化调适;其次,乡村为艺术参与提供了审美创造性转化的更多可能,提出了乡村审美如何通过艺术参与做到合理的商品化价值转化与传播的重要命题;最后,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以多样化方式深入乡村的在地生活结构,关键在于长效构建乡村生产“百业-百工-百艺”的融合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让亿万农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和内在机理具备高度一致性,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与实践前提。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仍然显著。因此,应不断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完善农村政策保障,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援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西藏存在地方政府的“缺位”和“越位”问题以及城乡差距持续扩大问题。只有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援助措施,以及将中央财政补贴重点投向农牧区、农牧民,投资农牧区基础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西藏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植民  蔡静 《学术界》2022,(7):134-14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新乡贤作为一种新型治理力量在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助力乡村治理焕发新活力,在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嵌入式治理的分析视角,新乡贤通过资本、政治、文化三维嵌入逻辑来重塑乡村治理格局,从而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然而,在嵌入式格局中,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掣肘使得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场域之间存在某些“脱嵌”风险,“悬浮化”状态的新乡贤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陷入行动困境、主体困境和合作困境。基于嵌入式治理逻辑和“脱嵌”现实困境,可以尝试从协同共生单元、维系共生关系、形成共生意识和形塑共生场域四个层面整体性构建“乡村治理共生系统”的新发展图景,实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从“嵌入”到“融入”的转型。通过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场域的融合共生,不断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形成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数据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振兴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向纵深开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应用人才缺乏、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存在体制性障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平台构建、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汉卿 《兰州学刊》2024,(4):127-137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且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其发展经验颇受关注。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聚焦于日本政府各项助农政策的实施及乡村振兴某一方面经验的借鉴。尽管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的政治因素,然而仍没有揭示出日本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密码。应该说,日本乡村振兴的政治机制不容忽视。日本乡村振兴的两大基石是《昭和宪法》的颁布与农地改革的实施,农协的组建和发展则成为了日本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平台,五五体制下自民党与农协的联合实现了保守力量的结盟,进而形成了农业政策领域中自民党、日本政府与农协之间的“合意空间”,从而促进了日本的乡村振兴。日本农业政策“合意空间”形成的宏观基础则在于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促使国家权力向现代型转变进而所形成的“国家嵌入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