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涉藏外宣是党的西藏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事关国家的形象和安全.做好涉藏对外宣传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西藏改革稳定大局,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涉藏外宣的策略、效果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涉藏对外宣传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西藏时常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藏在西方人视野中的形象往往影响着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西藏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目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与真实的西藏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是对事实的歪曲。对此,中国应该加大针对西藏的对外传播力度,在西方人中建构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主导西方的西藏形象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建构西藏形象,需要打破西方的西藏话语权和“想象中的西藏形象”,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以主动、灵活、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构建西藏对外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6月29日,旨在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和平台建设,传播真实西藏,传播中国形象的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隆重举行。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洛松德青,副院长刘凯出席开幕式。院长洛松德青、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一部分的西藏对外传播,面临西方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壁垒”、西方受众的想象心理与现实差异和本质主义与构建主义形象观的对立等现实困境,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调适”,以恰当的方式消除中外、中西对西藏形象呈现和认知的鸿沟,实现西藏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10年西藏藏和平解放60年间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涉及其历史发展时期、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广告业、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对口援藏、新闻传播教育、中央驻藏媒体、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对西藏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也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西藏对外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西藏的对外传播工作。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范本”,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念。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成功理念,以期为未来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西藏及四省涉藏地区民主改革档案“活起来”为旨归的整理,既可扩展西藏民主改革的研究领域与深化我国档案学研究内涵,又可推动民族地区档案学学科创新。本文考释已有研究成果,并从定量和定性的时空经纬,探寻四方面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的研究宗旨、由西藏拓展至四省涉藏地区的研究范围、用档案讲好西藏民主改革故事的研究内容、黄氏三重证据法与档案学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回到历史发生场域,聚焦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实现伟大的历史跨越,以之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中国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在加大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规律,提升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对在穗外国人对广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习惯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规律,提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在内容重点的确定、传播途径的选择和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球最大代际群体的Z世代,正通过日常传播实践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格局。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开展面向全球Z世代的国际传播研究。全球Z世代既体现出“数字原住民”的共性,又存在区域国别差异,折射了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图景。研究发现,在历史层面,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中的世代研究和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在理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等的相关理论为Z世代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战略层面,要开展面向全球Z世代的战略传播设计,构建面向全球Z世代的多元行动者网络,打造面向全球Z世代的对外话语体系,通过面向Z世代的精准化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互联网新闻事业的发展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全面进步。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西藏区内外的信息交流方式,传递着西藏呈现的新风貌。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和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西藏(涉藏)网络媒体的格局正在逐步确立,在保持较快发展步伐的同时也显现出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参与的扩大使得超越传统外交的公共外交迅速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也逐渐超越最初的战争及意识形态宣传,转而寻求国家内外真正的民意支持,发展国家之间更加长远的文化关系,以及顺应国际公民社会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广泛参与。本文在梳理公共外交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分析相关概念之后,着重介绍品牌国家的理念和操作实践,以期为新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 《阴山学刊》2009,22(1):29-34
2008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进入到“后奥运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此处在了全球化语境之下。在后奥运时代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为塑造合意的国家形象,中国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讲究符号媒介的跨文化选用、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加强政府对世界媒体的公关和营造理性的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大众传媒对西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扮演着其他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建国后的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创作进程分为"1950-19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对国内西藏题材电影中西藏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考察,认为这些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塑造和传播的不是西方式的虚拟的、想象的"香格里拉",而是立足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真实而又完整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级新闻媒体积极对外报道中国,但总的来说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任务很艰难。文章分析了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局限性,提出从体验传播的视角来考虑国家形象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对文化软权力化作出一种传播学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要转化为软权力,就必须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目标国).文化软权力化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力得以充分展示和实现的过程.在文化传播力的积极推动下,一国的文化就可能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国际文化),从而软权力化.基于此,国家在制定各项对外传播策略时,首要的是要明确对外传播战略目标--文化软权力化.  相似文献   

18.
寺本婉雅(1872-1940),历史上最早进入我国涉藏地区的日本人之一,是日本与我国西藏关系史上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既是一名佛教僧人,又非常热衷政治,外交手腕高明,人际网络广泛。本文利用寺本婉雅个人日记等一手日文资料,对寺本婉雅及其进藏经历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与我国西藏的关系史,同时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觊觎我国西藏、利用佛教拉拢我国西藏高层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自1987年以来,美国国会提出并通过了一系列"涉藏议案".这些议案的基本目标是将美国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作为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组成部分,这些"涉藏议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西藏人权问题"的干涉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达赖集团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