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章借助景观理论,从自然景观中的悖论、文化景观中的帝国政治以及道德景观中的英雄主义三个层面剖析《皮袜子故事集》中景观书写的多重内涵。以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塑造为研究对象,深度透视库柏景观书写中的诡谲。自然景观描绘中的意图舛讹和逻辑悖论使自然在库柏的“凝视”下蜕变为记录“文明足迹”的场所。原始自然成为文明暴力和权利空间的“能指”,指向帝国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勾连。自然在象征层面同印第安人命运趋同,同为被观看、征服和拓殖的“他者”。班布尔身上的“自然道德”是早期白人殖民者“拓荒”精神的体现;他的男性气质催生出可复制和传播的英雄主义,背后是作家对殖民主义道德体系和文化共同体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短视性地把《精神现象学》的诞生同黑格尔与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的决裂关联起来,而没能注意到黑格尔在对康德道德哲学主观与客观严重对立的批判基础上寻求将个别与一般结合起来的新原则的冲动与努力对《精神现象学》之产生所起的内在推进作用。这既导致了对《精神现象学》写作的深厚动因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也阻隔了对《精神现象学》整个布局结构和行文思路的思想背景及其由来的考察,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或者说遮蔽了我们对《精神现象学》中关于"伦理"与"道德"的顺序与关系的认识。本文从黑格尔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精神现象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特殊处置方式出发,探讨了黑格尔以开放的伦理精神超越康德的内在道德原则的学理进路及其实质意蕴。  相似文献   

4.
"春秋笔法"是通过遣词用语来表现"褒贬善恶"的一种历史书写方法,故古人对"春秋笔法"特征的概括,历来有"一字以褒贬"之说,旨在强调"春秋笔法"这种语约义丰的修辞特色.《国语》通过历史时间的取舍剪裁、语言措辞上的字斟句酌、史实的详略安排来体现人事的褒贬,所秉承的正是这种史家精神与历史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红宇》,《荆棘鸟》与《蝴蝶梦》这三部小说中,相距百年之遥的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隐蔽”的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虽生犹死,一个阴魂不散,一个先生后死,虽都是故事中“隐蔽”的人物,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7.
8.
《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园 《河北学刊》2006,26(1):42-52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的“修身运动”,以其思想与方式(尤其方式)深刻地影响于后世,余风至今未泯。本文以明末大儒刘宗周所撰《人谱》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其时儒家之徒的道德实践,探究他们当此危机时刻与修身有关的思想脉络。作为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的反拨,刘宗周的《人谱》意欲申明儒学的原则,校正道德修炼中追求功利的倾向。有关的思想逻辑,却已非近人所能知。  相似文献   

9.
10.
华中师大王荣槐教授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1978年创办并主持编辑出版《高等函授学报》(原名《高师函授学刊》)至今,在论文写作和编辑出版方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的基础上,王荣槐教授编撰了《论文写作与编辑出版》(修订本) ,该书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写作论文的学生。与一般的写作教程不同,该书是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来立论的。本书分“论文写作与创新”和“编辑出版与研究”两部分,书后附有国家标准文件,可供读者参考。“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折射出一个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伊本对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正表明了奥尼尔对人类道德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刘宗周《人谱》的道德精神世界——杜维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访谈形式阐述了杜维明教授对刘宗周《人谱》的学术见解 :1 .《人谱》的理论背景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条件的理解 ;2 .其视天下安危为安危是一种道德史观、鉴戒式的历史思维 ,对清代史学有深刻影响 ;3.其以体验和体知、由独体的超越内在的性格展现了道德精神现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曲兰英 《兰州学刊》2006,(10):28-30
《新理学》是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一,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广义宇宙论。其主要观点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锤就过程。这就是他由只承认“理在事先”到既承认“理在事先”又承认“理在事中”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欧美史学界推出后,即成为一首以英文叙事讲唱给欧美读者倾听东方历史故事的通俗性叙事歌曲。其汉语读本在中国出版后也呈现出惊人相似的现象,即通俗性。但是《万历十五年》所秉有的通俗性在特质上有着自己的内涵,是以历史事件的叙事真实性收获读者而达向学术的通俗性或历史的文学性。从历史铭刻在本体上的相对原始印迹看,《万历十五年》在其相当通俗化和文学性的叙事中恒持着历史的真实。《万历十五年》毕竟是在美国学界语境下所撰写和翻译的,所以英汉两个文本所呈现出来的通俗化、大众性、文学性与作者所栖居的那个时段、区域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是同步的。《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同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叙事中所给出的隐喻,即对20世纪70年代治国方略的启示,也因时过境迁产生了当下阅读语境与文本隐喻思想的疏离。  相似文献   

15.
在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当中,有一个声音已无法让人背过耳去,岂止是"无法背过",简直是欲罢不能,非听不可:必须从根子上救治业已腐败透顶的中国学术!他是河北曲阳人,我把他的这种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忧患呐喊唤作"燕赵悲歌".  相似文献   

16.
17.
金宇澄的在体化写作主要体现在,他在个体经验写作的基础上,对不同权力空间的交叉体认,对国族历史的再阐述,以及转换生成的生命隐喻三个方面,通过这一写作方式,最终达成其突破历史的桎梏,重建民族认同,更新当下自我生存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作常态,并使当代文学延续了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但在走向民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价值判断的迷失,过分依恋民间文化而丧失个体立场,注重人性解放却拒斥现代文明等问题.走向民间的精神探求与文学实践还远未结束,对这些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