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蕴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不见的人》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一部以现代人寻求自我为主题的现代寓言小说。而蕴含在这部小说各个层面的象征,有力地深化了这个主题。“个人化”的象征体系是作品的最大特征,如结构象征、人物象征、视觉象征、身份象征以及语言层面的诸多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着重分析阎连科近期力作《朝着东南走》作品结构的开放性及其象征意义、人物设置的象征意味 ,进一步深入到作品隐喻的寻找主题 ,从而指出结构象征与人物象征在叙事作品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象征手法的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象征、背景象征和物体象征进行探讨。结论是 ,它们在刻划人物真实、丰富性方面、在表达和深化作品主题、加强结构及增强诗剧意境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一部杰出的古典长诗。它通过象征公正的国王日出,象征幸运的大臣月圆,象征智慧的月圆之子贤明和象征知足的修道士觉醒四个人物之间的问答、对话、辩论,抒发了作者安定社会、安邦治国的见解,及其道德观念、哲学观点。如此丰富的内容,用一定的情节贯穿起来,编织成为洋洋洒洒、丰富明快、连续不断的13000余行的一部长诗,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不朽创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使用了古典诗律中难  相似文献   

5.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孙慧 《阴山学刊》2014,(6):66-69
"返乡"是各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情节元素。《圣经》和《尤利西斯》在象征手法下,揭示了更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返乡"内涵。通过对这种特殊心境的根源探究,为孤独、焦虑的现代生存心境寻求可能存在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7.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总是以情节取胜。情节又是媒介。它展示矛盾的发展,逐渐逼近人物形象,进而获得亢奋的审美情绪。《喧哗与骚动》作为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其人物心理活动不再是攀附在情节上的枝蔓。它一方面充当独立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意识在流动中把内心世界展露的同时,又将自己定格为作品的某种结构。作者多角度叙述,几条意识流互相映衬对照,多侧面、立体地突出了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10.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11.
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结论。丁家依靠占有文化资本而发家,还利用象征资本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维护和改变场域中的力量格局的斗争构建了《科尔沁旗草原》的情节冲突。科尔沁旗草原场域形成了作品人物特有的惯习。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蛙》通过人物之间不同思想意识的对应,通过狂欢式的戏仿在官方思想与民间意识之间、基本国策与基本人性之间、执法者的理性正义与超生者的悲剧命运之间构建了一个大型对话的平台;又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纠结构筑起微型对话的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众生喧嚣的复调艺术世界。对话与狂欢的水乳交融表现了作品的民间文化基因,而作品对事件、人物及其不同思想意识都没有作出清晰的价值判断,又展现出对话与狂欢的敞开性、未完成性特点,作品因此在艺术上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特有叙事风格,在思想上达到了历史反思与人性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J·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傲慢与偏见》、《爱玛》这两部小说中,反讽技巧成为 奥斯丁小说中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运用于人物塑造,还见于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并融汇在整部作品的构 思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15.
小说《同命人审案》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错位、回避、共鸣。错位,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制造主角和配角的错位,从而把处于边缘地带者拉到作品的中心地带;回避,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回避对女性痛苦经历的描写,但却通过有效的技巧,把这种痛苦的经历暗示出来;共鸣,是指作者以人物的心理共鸣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剧坛上,戏剧结构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本文不揣浅陋试图站在比较文学平行比较的视点上,鸟瞰全剧,从情节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心理冲突线等处着眼,用轮状分析法,对《雷雨》(1934年)与《大雷雨》(1859年)这两部名剧的艺术结构的相共性与相异性作一些探索。一、轮状情节冲突线布局的比较《雷雨》与《大雷雨》都是家庭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结构的特殊性”。两剧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多层次线索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44-249
《琼斯皇》《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本的内在表现力和舞台的外在表现力(舞台表现手段)方面都具有新意:在剧本方面,打破传统形式的剧作法,以一气呵成的多场次戏剧结构形式展现情节和主人公的内心,具有气氛紧张、结构紧凑的特点;象征手法的使用增大了作品的容量,赋予内容以更深的含义;大量的独角戏和独白的恰当运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戏剧冲突的重视使作品始终带给观众紧张感。在舞台的外在表现手段方面,运用非写实的布景、表现人物内心的面具、烘托气氛的插曲、具有多种作用的音响效果,这一切都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观众的心理、情感、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的关系。文章认为,罗贯中能够根据作品的主题要求来选择情节、提炼情节,较好地解决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