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对象性”概念集中体现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联系。康德的“对象”概念不同于“客体”,他强调主体在认知领域的建构性,并基于主体性视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难题,但却遭遇了认知与实践二元论问题。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费希特确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将“对象”背后的主体绝对化;谢林区分了“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对主客体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对象性”概念,将其作为精神自我演进的基本形式,通过“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疆界。在此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对象性”思想,包括从主体方面出发的认识论、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实践论、关系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和生存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开篇,商品作为特殊的"物"首先被纳入马克思的批判视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表现为感性的物,但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形式却具有超越人的感官之外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性质,成为不依赖于人并控制人的力量,在人之外获得了独立的存在,带上了拜物教性质。马克思破解商品形式之谜的根本,在于他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现实前提,即私有制,所以,揭掉商品形式的神秘帷幕与恢复人的自由个性的道路就在于扬弃私有财产,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往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文本中的思想,“代表理论”包含了代表的实质、主体性、实现机制和层面形式等诸多问题。“代表”是一个关涉社会历史发展并蕴涵历史主体性活动的重要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对马克思的“代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要科学整体地解读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深处。在其毕生的双重活动中,马克思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根本的价值维度;他把人作为世界的归向,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创造一个彻底的属人世界。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造集中地对人的总问题进行了哲学论说。而这一切最终都归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的"改变世界"的实践。把"人"与"实践"作为马克思毕生双重活动的最高原则,无疑会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本质规定之一,主体性问题则是近代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极致的发展。费尔巴哈依据对象性原则所进行的主体性批判虽然给主体性哲学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这种批判最终还是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并没有摆脱主体性哲学的内在困境。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不但为主体性批判的完成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5):143-14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道德思维的伦理思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贯彻了这样一种伦理思维,马克思对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动力的探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伦理的抽象性与保守性,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张红岭 《理论界》2011,(8):11-12
我们谈论马克思哲学,离不开谈论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在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些表述固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可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但有时会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使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得不到突显。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出发对这三个核心词进行梳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新原则,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是破解这一科学视域真谛的关键.本文作者提出,社会生活中一定的历史时间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逻辑平台,也只有在有限的历史实践中,抽象的物相才有可能被还原为真实存在的非实体社会关系,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的全部批判性审视,都建立在这一重要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双重“自我异化”展开的存在论批判.因此,从现代哲学的生存论域出发,重新省思和审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建构前提,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到马克思异化理论中长期“被遮蔽”了的初始见解和本真涵义,还马克思异化理论以真相,使其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得以联结理论与现实的中介。在这一概念的视域下,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个人的积极本质,确证了感性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完成了对现实异化的理论考察,为理论介入并扬弃异化现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宋朝普 《兰州学刊》2010,(11):51-54
马克思曾高扬哲学的作用,但也提出要终结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终结并非否定哲学,反倒是要强调哲学。他有关意识形态现实性的主张更是表明哲学的实存。尽管两人在对哲学,包括对"哲学的终结"的这种理解,即主张马克思思想是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把这种理解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上,从而在本质上超出了柯尔施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2.
超越正义的正义论:反思“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1)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换言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批判理论是否依赖正义概念?(2)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是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正义的要求和原则基础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可以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立场.这里首先考察它们之间争论的核心分歧;其次,在考察当代平等主义正义论基础上,笔者把马克思的立场概括为"超越正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13.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15,(4):104-109
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哲学的生成、发展和完善与“批判他人”、“回应批判”和“自我批判”息息相关.马克思语境中的批判具有五重维度——实践地批判、辩证地批判、历史地批判、内在地批判和总体地批判.较之于旧哲学,它涉足范围更广、批判力度更大、影响力也更为深远.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只有进行“有意义地批判”,才能使马克思哲学在未来继续承担起批判和改造世界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柳祥美 《江汉论坛》2006,4(1):63-66
对象性活动原则,作为马克思实践原则的雏形或初拟形式,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尤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讨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马克思在全新的思路上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理论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自我活动”原则加以创造性整合的结晶。它实际上是展开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打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钥匙,是理解和重建当代人与自然界现实统一性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公正的要求和阐述层出不穷,但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公正;所有以往哲学家、政治家的正义观念,无一不是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反映,无一不是阶级利益的代言。他们指出社会公正正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所在,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人人自由而平等。他们还论证了社会公正的实现是渐进的,指出资本主义是社会公正历史前进的重要阶段;强调即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可能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6.
17.
西方政治哲学对共同体的探讨是建立在自然法权这一平台之上的,而马克思则开创了探索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平台,即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探索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从未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以往的共同体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共同体都是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虚假的共同体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和分工都成为限制自由个性的异己力量。因此,真正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与联合体的辩证统一,公有制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所有制基础。  相似文献   

18.
饶立力 《天府新论》2007,(Z1):29-30
西方哲学对于“物”的思考从未停止。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阐释物乃是天地人神纯一体的活生生的聚集,而并非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刘日明 《学术研究》2006,42(10):11-16
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这不仅是一个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牵扯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根基、路向和解释模式的问题。只有克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断裂”说,呈现《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变革中的理论意义,破除对《手稿》的近代解读模式,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种种"不正义"之制度性根源而展开的。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历史性地考察长期掩盖在物与物的表象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戳穿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平等、正义的谎言,并通过对寄希望于分配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德国工人党纲领的不彻底性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超越性正义的分配原则作出了展望。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规范性要素,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未曾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