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
鲁鹏 《文史哲》2005,4(1):135-141
中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取决于深层改革。“深层问题”存在于上层建筑领域。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 ,它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社会环境和条件 ,制约生产者生产活动的空间 ,整合系统力量 ,协调社会发展。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其运作方式密切相关。历史发展到今天 ,“间接—放权—法治”应当成为我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上层建筑的解释有四个重大错误.首先,袭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之旧说,把上层建筑划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这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其次,把政治上层建筑隶属于思想关系的范畴,无法与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第三,把同政治法律制度相适应的机构与设施,如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都称之为有组织的暴力,是崇尚暴力.最后,"间接暴力"的提法隐含着把政治暴力化和把暴力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晚清上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众多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其中,最高统治者对现代化的态度流变、上层建筑载体的现代性流变以及新的政治派别的出现及嬗变,是晚清上层建筑变化过程中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农村上层建筑建设滞后已成为农村"四个文明"一起抓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必须调整农村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因此,乡镇政府机构应转变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放权于民,采取有效形式,扎实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同时找准载体,调动农民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两者自身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和谐,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可通过先进的上层建筑,即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社会管理方法等来逐步改造不科学不合理的传统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体现现代社会上层建筑公正、平等、民主和正义的本质,推动全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经济基础是由和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和谐的分配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要构建和谐的经济基础,需要扬弃传统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的观念,需要建立适应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所需要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上层建筑的新特点:与经济基础混合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为雄 《天府新论》2002,(1):52-55,59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一些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并混合生长 ,这突出地表现为各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能力增强 ,还表现在各国政府和国际间组织的对外援助体系日益具有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9.
黄光秋 《北方论丛》2016,(5):160-164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强,制造“对立”自有其原因、实质和方法.论证“同一”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也不失可能性.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它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同一”则整个思想关系“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分析该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得出它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是同一、一致的.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从该思想的形成史来看,他们是“同创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里格比在其著述《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的后半节,着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引述马克思的论述及其研究者的分析,指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关系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国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都有其独立自主性。然而,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里格比的责难是建立在马克思是"生产力决定论者"这一理论前提。正是由于该错误的理论认识,致使其无法把握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正确关系,也无法认清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的大量误解。因此,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特征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威廉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僵化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模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应该把焦点重新聚集到社会实践中复杂因素之间互动的过程中来。这对于重新理解社会实践复杂多变的过程,厘定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术语是马克思主义框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然而这一术语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具有一种隐喻性的意义,甚至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布达佩斯学派的思想家乔治.马尔库什直接批判了教条主义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性意义的种种歪解,而且通过对隐喻的当代有效性的批判,最终提出了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解释范畴进而保留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他们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彻底贯彻唯物论的问题,即用唯物论思想去克服根深蒂固的唯心史观,完成社会历史观的变革。为此,他们在同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写下许多著作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在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论战的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世界观的主要原则,着重阐明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  相似文献   

17.
《江汉论坛》1983年第10期刊登了《科学本身就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一文(作者赵林如等,以下简称赵文),读后颇受益。但作者把科学(指自然科学,下同)也当成上层建筑,我认为是和马克思主义相悖的。赵文说:“作为上层建筑的科学对生产力的作用和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科学对生产力的作用,……却有质的不同。”“科学作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读了1982年第5期《学术月刊》所载刘诗白同志《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的研究》一文,很受启发。但刘诗白同志把自然科学说成是上层建筑,我认为不大妥当。他说:“精神生产既然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活动,它应分门别类地由哲学、政治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伦理、自然科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又说:“精神生产则是人类认识、反映与表现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主观的精神活动,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我对这种提法,有点不同意见。是的,自然科学是精神生产成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并不是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19.
"债转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 《江汉论坛》2002,(10):93-95
债转股在广义上是一种债务重组手段,但我国的“债转股”是一种狭义的政策性债转股,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政策性债转股在国际上已被证明是一种解决银企关系紧张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也主要参照了国际上的做法。但我国现阶段的“债转股”主要是按经济学思维方式运作,由政府仓促推动的,缺少法律的宏观考虑和制度配套,因而在现实操作中困难重重。法律在“债转股”动作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发挥法律的价值,突出法学家的贡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论证、规范,才能找到国企改革的正确路径。只有对“债转股”进行法律观念上的思考和法律对策上的分析,才能使之操作理性化、规范化,促进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法"与"法律"合而为一,更确切地说,有"法律"而无"法"。位于"法律"之上的是"权力"而不是"法"。与中国相反,西方的法治社会形成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源头在古希腊时代,当时的思想家们就已经有了法治的向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法律的权威和信仰。法治社会是现今中国正在致力建设的一种社会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必须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