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制度认知、认同和信仰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需要遵循特定的生成逻辑,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源头的理论逻辑,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的现实逻辑,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以“知情信行”为主线的价值逻辑,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供基本思路;以教学活动和平台建设为基础的实践逻辑,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供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教育对象,高校需要认清理论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正视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通过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优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教育。  相似文献   

4.
“四个自信”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四个自信”彰显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和坚强自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亟待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四个自信”教育的途径是“三个统一”。“四个自信”教育关乎大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与希望。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教育”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少数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派生的产物,是同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卫生等概念并列的。它的提出和使用,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充实和丰富了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内容。从它被明确提出和正确地使用以来,它就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教育又是中国全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口众多的汉族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培养方式三个维度上有着一致性,这为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在大学生成长、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安全三个方面得到了体现.针对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以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层面考量提出了三个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也有了变化,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此,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引领并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了新疆三所高校共35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对其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动机、方式以及对微博谣言的认知、态度等,提出了高校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高效的微博监管机制、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自我调控、提倡发挥微博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等方面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荣 《南方论刊》2014,(12):68-69
后喻文化时代文化传承的特点,使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了解后喻文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游志纯 《学术探索》2023,(10):151-156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从而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用历史的观点、思维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从而使学科生成一种深沉、持久的历史感与底蕴。这种历史感在激活学科历史资源、延展学科广度深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厚植学科历史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需要充分发挥经典文本、民族文化、纪念仪式和时代话语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自信感、历史敬畏感和历史紧迫感。  相似文献   

12.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顺应形势,积极参与大学生民族的培育过程,从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两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为“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铸魂育人的最好营养剂。在“史·著·论”视域下,党史教育和高校“原理”课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载体层面具有互通性、契合性和一致性。将百年光辉党史融入高校“原理”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成效的有效举措,是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和强化政治担当,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从思想和行动层面为民族复兴事业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高校要从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优化融合型育人课堂,从物质、精神和行为多层面形成融合型育人文化氛围,从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发挥融合型育人主体的作用,从内容、形式和方法多维度打造融合型育人模式,推进党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原理”课。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各项事业的接班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他们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措施,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黎族教育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丛书中的一个部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丛书,已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和国家民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宗旨是发掘、整理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遗产,认真总结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经验,揭示各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映解放后近半个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飞跃发展和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我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对于教育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编写海南《黎族教育史》,更有其特殊意义,其任务艰巨而光荣,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的科研工作。《黎族教育史》由麻凤鸣任主编,曾宪勇、陈立浩任副主编。现将该书的“绪论”和第一编“黎族的原始教育”选刊于此,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0,(6)
民族关系是在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社会关系之一。在高等学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是迎接国际形势挑战与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主要包括传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传统,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自身发展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探索民族关系教育的新路径,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坚持"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的新模式,为取得教育实际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7.
《黎族教育史》是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中的一部,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于1992年经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编撰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是一项浩大、系统的民族教育研究工程,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其重大意义正如《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总序所云:“值得注目的是,民族教育既有不少相通于全国教育的共同规律,也有许多独守不群的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是自千百年间形成赓续而来,必有其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习近平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促进新时期各民族的伟大团结与繁荣,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和”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表达,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基础,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与创新根本。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具有“和”的基础,体现出“和”的状态。主亚文化的共荣之“和”是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共同的发展旨归。  相似文献   

20.
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安定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生活化原则和激励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