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生产理论视野中的历史街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8,(3):173-179
在空间生产的理论视野中,历史街区具有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属性,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由城市居住者共同创造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空间生产过程,历史街区的更新实际上是对空间资源及利益进行再生产与再分配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构了街区的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文化氛围与社会关系结构。然而以往更新实践中的大拆大建模式因参与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失落、在地文化的流失、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剧变,充满着不正义性。与之不同,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更新则是一场由多元主体合作的,致力于融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在地、商业经营与历史文化传承及居民日常生活等多种要素的有机更新实验。其更新理念和行动回应了空间生产理论对三元空间完整性的要求和对参与空间生产的城市权利的正义追求,为历史街区更新实践提供了借鉴。同时,历史街区更新是一个充满着多元价值和利益冲突的复杂过程,应该诞生于城市各主体平等和协商地共享创造之中,因此,杨梅竹斜街的可持续更新将仍处于实现上述多种要素共生共在之理想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2.
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城市文化空间架构应注意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绵延性、空间展开的多样性及其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2):252-256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感知城市的窗口,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建筑艺术的载体。南昌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文章提出:完善多样性的公共空间是满足南昌旅游发展的基础,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意象是塑造南昌旅游形象的关键,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机制是提升南昌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并重点从城市入口、城市广场、滨水空间、公共艺术、旅游标识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意象的打造,为提升南昌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出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对城市文化的叙事来呈现历史,展示个性与特色。城市叙事空间像小说文本一样,有着自己语言体系,通过自己的字词句法安排情节,讲述故事。历史文化街区叙事空间方法主要有场景编辑法、蒙太奇叙事法、空间重组法和科技再现法四种,每种方法并非是单一的,在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叙事中,往往是根据所要讲述的历史文化形态,如建筑遗迹、考古遗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仪式、宗教文化等综合运用。湖南常德老西门,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典型,成功运用叙事空间方法,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西门的历史,既使人能够产生强烈的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52-256
新型城镇化"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型城镇现代化的必须思考的问题。城镇街区是以城市道路为骨架,聚集了同质文化、自然生态、商业景观的人类聚居公共空间。千城一面的现代景观与原有城镇肌理互为离间成为当下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鲜明的"现代性危机"。城镇历史街区作为城镇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最能体现城镇历史的物质实体和文人精神,优化城镇历史街区宜以城镇肌理为标,在促成城镇肌理各要素共生与有序的基础上,形成城镇街区新的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6.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海 《兰州学刊》2014,(6):88-93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对视的视觉对象物,本身就是一个关乎城市形象的现代性工程。而城市空间的文化展现,对于城市的感受者来说,首先源自一种视觉感知的空间旅行。近年来,城市空间的文化呈现向"可观展性"逐步迈进,又是一种典型的都市文化表征。正是从这些直观而炫目的景观之中,人们读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性及其对于外来者的态度。一方面,它是基于技术性展现的都市化进程的浮标,另一方面也喻指了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及理念。因此,"可观展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陕南城市空间的文化改造与规划设计及城市文化品牌的营造,可以尝试实施一种"可参观性"的文化经济。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矛盾分析与正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进入以“空间资本化”为特征的空间矛盾凸显期,面临着多重困难和危机。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往往错误地把城市空间的更新与改造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成简单的建筑工程,无视旧城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无视脆弱的生态,成片地拆除历史街区,兴建大量高密度的商品房,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城市空间生产很容易被强大的资本“绑架”,沦为牟利的工具。自上而下的空间生产模式不仅把广大的城市居民排斥在规划决策过程之外,由于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管,城市更新改造常常演变成引发大量社会矛盾的疯狂的与民争利行为。从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需要重建空间正义,加强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需要“自下而上”的主体参与和普遍的“自我管理”;需要建构社区政治作为后单位时代集体行动的组织依托。  相似文献   

9.
空间生产承载着列斐弗尔以空间重建历史认识论直至本体论的诉求,空间批判是回应资本通过空间生产实现幸存及其导致的空间后果的元叙事和话语,绕道两者,他试图实现解放政治的空间转向,并将争取城市权利、实现城市革命作为空间政治学的落点.这种空间政治学虽然在新的社会时空条件下打开了激进政治的新地形,但用空间解放置换历史解放的前景,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0.
伴随新技术革命所形成的世界日渐数字化,以数字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经济为支撑的新媒介空间正在逐步覆盖现实的日常生活空间,成为人们多场合依附、寄居的生活场景或精神空间。在城市空间媒介化的时代语境下,以出行地图导航、生活信息聚合、短视频社交、即时配送服务等数码空间地理的文化生成,正在编织和决定着当下青年群体对城市空间和生活的想象建构与知识认知。这一新媒镜城的意义建构与再生产,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惯习与审美,而且重构了青年人对城市的感知经验方式,并改写其在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具身行动实践,异化着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人与“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出现的传统空间形态迅速消亡及地域特征日益趋同的问题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建筑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影响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城市设计和提高城市社会人的文化素养两方面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45-249
从认知视角来分析城市叙事空间的指标构成,要关注于主体在空间中高层次的心理认知评价。通过分析城市叙事空间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公共价值、情感价值等五个基本价值,并以此构建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完善了城市叙事空间理论研究,而且能够指导城市规划中叙事空间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文创功能区"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不断深入融合发展经验的一种理论概括,代表着一个城市先进绿色的新产业,也是一个城市最有活力和人气的新空间。在各类城市功能区中,"文创功能区"具有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空间生态、彰显城市特色等重要功能,符合文化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需要。"文创功能区"既是一个功能独特的"小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城市空间功能的"文化产业",不仅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重要创造者。建构科学的文创功能区理论,认识和把握文创功能区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可以为现实中的规划建设提供清晰的"内在生产观念"和"总设计图"。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正义的目标是要保护公民的空间权益,其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城市空间的属人性、平等性及多样性。但是应然的价值诉求与实然的状态之间由于社会结构动力和文化动力的双重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异化、空间的剥夺以及空间的隔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矫正城市发展空间正义缺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要建立城市空间正义,应当明确定位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合理制定落实城市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把握是以对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的综合感受为基础的。对空间形态的把握产生了方向感,通过定位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对场所特征的感知产生认同感,使人认识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从而获得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家庭物理、心理、行动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探讨,指出家庭空间是公共空间的出发点,是公共空间的特殊部分,两者之间有融合交汇之处、渗透发展之势。重视家庭空间文化的引导及暗示功能,将有助于塑造和培养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空间文化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与"后大都市"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这种取自文化研究的空间视角,倡导空间本身的生产而不是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新的视角和有效理解社会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治理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空间内,政府、社会和市民个体在价值观、生活实践和物质实体等层面多元合作、协商共治的过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将城市文化治理视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挖掘其在不同层级但又相互关联的城市空间中的开展过程。随着城市"微更新"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大尺度空间向基层空间下沉,街区、社区和楼道构成了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城市文化治理在街区空间注重官方意识形态的引导,在社区空间注重社群文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在楼道空间注重居民个体文化参与行动的激发,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家、城市、社群和居民个体之间多元互动与协商合作的空间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20.
空间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实现了"空间消费转向",空间消费日益成为城市消费文化的象征,具有社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对个人消费及城市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拓展空间消费、重构城市与区域空间、加强空间消费的设计与创意,是推进城市消费发展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