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整 《今日南国》2007,(6):61-64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2.
山东三面临渤海、黄海,自古以来,又称“滨海之区”,是我国北方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清代,山东运司盐产运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其运司盐政事务“旧由长芦盐政兼管,每年春秋两季,盐政赴东省掣盐,例支盘费银三千两。道光年间,治专归山东巡抚管理。”山东运司盐场,“明于山东置场十九,各设盐课司。清初因之。”但到康熙年间,此十九场亦有裁并。康熙十六年,清政府将“高家港等七场裁并王家冈等五场管理”;十八年又将“官台、固隄二场裁并寿光、潍县管理”。雍正八年,清政府再将“海沧场裁并西繇场管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地理背景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瓶梅》的地理背景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由《金瓶梅》以宋写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金瓶梅》原著部分所写的东平府清河县是以北宋京东西路东平府须城县为原型的。这一县城乃是路(省)级中心城市,它相当于明代山东省省会济南府历城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金瓶梅》的描写对象、文本矛盾、全书构成。  相似文献   

4.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5.
兰州城关区的臬兰路、拱星墩、东岗西路、白银路、酒泉路和团结新村等街道办事处和居民社区,日前相继成立了"衣被储备银行"。这些"银行"不仅是经常  相似文献   

6.
金元之际的词赋之学,是赋体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词赋创作并未随金朝灭亡而中断,而是在严实父子统治下的山东东平地区再度勃兴。受金代科举遗风影响,东平府学教育和选拔即以词赋为重,东平文人自觉地继承金代词赋之学,并以此作为晋身之阶。他们在新朝翰林职位上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基于对前朝文风的反思,东平文人以儒家文学观为标榜,致力于革除金代词赋之弊,为元初文坛的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1):52-56
汉有乐府始于孝惠二年之前,为大乐之下属,至武帝时提升另设为独立衙门,此可备一说,但仍不是最后的结论,真实情况还当存疑;至晚东汉前期就已经有人以官署"乐府"之名称"乐府所肄之诗",从而"乐府"就由一官署的专名而开始有了一种新诗体的意义;从郭茂倩是山东东平人而《乐府诗集》署其郡望"太原"看,《三国演义》等小说作者罗贯中或是"东原"人,但也包括其为祖籍"太原"的"东原"人之可能;《乐府诗集》编者是东平人,作者中有东平人,有若干关乎东平的诗作,都值得注意;乐府诗写四面八方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诗歌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8.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2,22(6):55-58
历史上东原即山东东平。从《三国演义》多种明刊本署名等情况看 ,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即山东东平人 ;《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有多处内证共同表明其作者罗贯中为“东原”人 ,而非“太原人”。近百年来被抬得很高的“太原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金课"的提出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供了新契机.基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政"金课"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反映时代性和前沿性统一""符合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部分教师教育职能弱化、教育介体的纽带作用欠缺等问题;思政"金课"的构建要激发学生主体性,构建学习共同体;强化教师教育职能,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思政课程内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打造思政"金课"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历来有几种不同说法。其中“山东东平说”和“山西太原说”可谓针锋相对。本文通过考察、分析“梁山伯的方位”、“武松的籍贯”和“寿阳的错位”来证明罗贯中的籍贯在“山西太原”,不在“山东东平。”  相似文献   

11.
正1935年冬天,传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与日本人勾结,要搞"山东独立",但最终没有成为事实。其中,有个人为阻止韩复榘"山东独立"而付出了个人努力,可谓功不可没。他,就是韩多峰(1888—1987)。韩多峰是山东东平人,为冯玉祥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一,曾在韩复榘手下任山东省参议厅参  相似文献   

12.
金代平凉府商品经济繁荣,战略地位重要,平凉府转运司作为金代十三转运司之一,在当时肩负有纸钞印刷、发行和兑换的职责。今存世的三块金代平凉府钞版是我国西北地区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版,同时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纸钞模版,该宝券的发行为金国其后纸钞发行提供了经验,对于探讨金代平凉府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贞祐宝券发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今镇江市最繁荣的商业区——大西路西端向北的迎江路,以及中华路、苏北路的一段地带,是五十年前英租界的所在.其中,五十三坡上面的市博物馆,便是当年的英领事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此霸占了六十九年,这是我国近、现代反动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一段卖国史,但更是镇江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奋起反抗的一段斗争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元杂剧的起源,研究者多认为承继金杂剧而来,但皆语焉不详。对平阳在戏曲史上的贡献,戏曲史家多已给予了很大的注意,而东平,却注意得不够。其实,我认为它的贡献,与平阳相较,应是较大而不是较小。首先说一下金末元初时东平的政治形势。东平,虽然处于我国南北冲要之地,但在金末的元初动乱角逐当中,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其原因是这里当时有一个拥兵自重、雄据一方的严实。从有关史料记载可知,从元太祖铁木真窥伺中原,直到世祖统一中国,几十年间,东平一带,一直在严氏父子控制和影响之下。严氏父子控制东平一带的性质,我们不去管它。但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由于对金作战的需要,都督府、宣抚使司、制置使司、安抚使司等机构都设有幕府。南宋初年张浚出任多为关乎南宋军事指挥的要职如宣抚使、都督诸路军马等,因此张浚幕府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特殊性,充任其幕僚者地位优崇、多为兼职或可兼他职,长久跟随幕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幕府不仅职能广泛,且能够行使便宜处置之权,对抗金全局及地方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比部郎始现于魏晋,隶属于吏部尚书,职掌不明;南朝时期隶属于吏部尚书,主法制;北魏、北齐时期隶属于都官尚书,其职掌除继续主法制外,增加了勾检职能.隋朝继承北朝之制,比部侍郎隶属于刑部尚书,其职掌有向专职勾检转变的趋势.比部郎中的变化原因是尚书省内部机构的调整和职权的专业化.比部郎行使勾检职能,客观上能起到考课官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为应对侬智高变乱,朝廷继设河东、河北等路安抚使后,特设广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常驻地方,主持一路军政事宜。南宋时,诸路安抚使或省或置,唯广南东、西二路守臣沿带“经略安抚使”,“所以重帅权而服羌夷也”,直至宋亡。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例由广州知州兼任,从皇祐四年魏瓘开始。粤地濒海,海上交通、贸易发达,治所广州为宋代重要的市舶港口及东南亚贡使入境的主要门户,然沿海地区亦常受海盗滋扰,为患甚大。故广东经略安抚使在海防、海交中均负有重要职责,而任职官员在弭盗靖海、朝贡管理等方面的作为、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宋朝海疆经略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文官中,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宋史·职官志》中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宰相的名称,屡经变更.秦和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西汉末,废丞相,置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掌丞相事.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掌兵,司徒掌民、司空掌工,都是宰相.东汉中、晚期,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尚书省逐渐取代三公职掌,三公成  相似文献   

19.
和林系元朝故都,大德末年建置路总管府,皇庆初改为和宁路总管府,其官员设置同于内地。由于政治地位特殊,和林管理体制模拟两都,官吏则优秩进用。城内模仿两都,置兵马司掌治安,兼理赋役词讼。和宁路设置,反映元朝对漠北管控的加强,以及传统体制逐渐进入漠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金末元初,严实父子治理下的山东东平地区,从战乱中逐渐恢复和平,经济、文化都得到恢复发展.严实父子重视招贤纳士,大批遗民文士慕名而来.为了维系中原文明于不堕,金末遗民群体凭借严氏幕府的力量,开展了诸多文化复兴活动,为金元嬗变中的文化传承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