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转识成智”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哲学与宗教面对的基本问题。这里的“识”是知识,指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智”是智慧,指人们据以行动的生活原理。“转识成智”要问的是:1.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能否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规则与原理?2.如何确立我们的道德原则与生活原理?前者是转识成智何以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转识成智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指“加速”,更指“高质量”和“高境界”,因此需要方法论自觉。其中核心环节就是学界要站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方位上,明确肩负新时代根本性使命,即深刻梳理和总体反思西方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研究范式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正式出场后迅速掀起“流量”效应,这与其所进行的“策略性”理论形态转变直接相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四个自信”的夯实促使“有机马克思主义热”从早期阶段的“狂热期”进入后期阶段的“冷静期”。有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浓厚神学色彩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号称的所谓融合“中”“西”“马”的新范式只是一种简单外在的理论嫁接。该思潮以超越为名行解构之实,企图从历史观、方法论、价值取向、理论本质四个维度解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理论风险。  相似文献   

6.
冯契先生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重视哲学家的人格和哲学理论的创造的关系,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强调了要把哲学的本性内化为哲学家内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个性人格的哲理境界,为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他的智慧说基于对时代的感受,探讨了“转识成智、从名言之域向起名言之域”的飞跃,体现了从认识论构造元学(本体论)的理论特色,是融会中西古今哲学以解决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创新典范;他以“实践”范畴贯通知识与智慧,突破了传统马哲教科书体系的认识理论结构,不仅在认识论上多有创新,而且在本体论上揭示了实践的认识辩证法对于构造人的自由意识、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平 《江海学刊》2014,(2):36-45
出场学研究10年来,基于"方法论自觉",深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深描理论的创新范式及其图谱,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以范式研究中心为基地,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学派气象日渐形成。深度考察各个范式如何以差异方式创新理论,创新转换马克思主义学术图景,更准确地描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本真结构,把握创新理论逻辑,成为出场学研究与范式研究中心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8.
王晓兵 《理论界》2023,(3):37-43
阿尔都塞提出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但哲学实践有属于理论活动的一面,因此,在理论场域中对实践哲学及其当代形态与哲学实践加以区分和澄清是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重要手段。当哲学实践作为实践性质的理论活动时,它通过推动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的辩证统一,破解因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对峙所导致的工具理性成为知识论领域唯一价值标准的困境,从而在知识论中发展出新的内在价值论维度,进而在理论活动中实现内生的价值自觉和价值引领。对此,冯契“转识成智”的方法论为我们探索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唯物史观具体化路径,实现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深具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联哲学教科书"是苏联哲学家建构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评价"苏联哲学教科书",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来评价,既要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也要承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超越"苏联哲学教科书",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仍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10.
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先生以哲人的勇气,大胆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基于苏联教科书遗忘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严重缺陷,高先生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恢复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识。孙先生继承了高先生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反思"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针对传统教科书体系把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割裂的状态,高先生和孙先生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层次对其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先生以哲人崇高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自我意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命运进行了深思,这体现了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畅所欲言、海纳百川的思想风范。  相似文献   

11.
为学界日益关注的出场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因何出场、怎样出场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在总体上与时俱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与马克思主义出场逻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关联性。出场学研究的当代使命有三:一是深描当年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出场逻辑;二是在对资本创新逻辑的深刻批判中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逻辑;三是全面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出场学作为研究"方法论自觉"的产物,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的核心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出场学研究历经酝酿、初创、建构、深化四个阶段,形成了具有独特哲学观和方法论,并具有中国气息和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体系。出场学具备学派形成的一般条件,满足了科学研究创新的标准,具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核心理论和概念体系,已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研究志趣的学术共同体。倡导出场学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走向繁荣的标志,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自信,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逻辑。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的神圣使命。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全球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哲学主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变革。一是中国化主旨议程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主旨将从原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应用化”转向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研究使命的变革,从当年转向当代,聚焦和把握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全球大变局的伟大时代实践;三是研究主体的变革,从“学徒状态”转向“当代作者”状态;四是理论溯源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方式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与原初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从碎片化、抽象继承法转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范式;五是研究范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单一视域、单一范式、单一路径转向多元范式和复合创新体系,在推进理论创新中努力形成以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现“转识成智”,就是要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学习转化为他们的智慧能力和人格力量不断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这种转向既具有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必要性,又有突破教学改革困境的紧迫性。淡化理论、彰显思想、传授方法、点播智慧是实现原理课教学”转识成智”的基本原则,反复锤炼课堂教学、开拓丰富实践教学、灵活安排平时练习、科学设计期末考核、充分利用文体活动、精心指导原著选读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成效不大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与学术的纠缠,哲学政治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二是文化差异的制约,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制约着相互之间的对接或融通;三是理论自觉的缺失,由于"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影响、中国传统的注经释义思想和教条主义的制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缺乏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四是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导致了无法形成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6.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种新的中国思维范式和文化范式。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观点与方法而言,“底线思维”是具体方法,它对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和解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等,实现向“成绩”方面、向“好”的方面的转化,有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即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体上没有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经过 2 0多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省 ,我们在哲学理念上发生了重大变革 ,挣脱了“苏联教科书”框架的束缚 ,进而又进一步走出了传统哲学模式的限制 ,新的研究理念开始建立 ,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开始 ,传统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框架正在被补充、丰富和发展。然而 ,由于意见不一 ,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迟迟未能建构起来 ,因此 ,在此之前传统教科书并不会逸出我们的视野 ,依然会雄霸着各大学的哲学“公共课”的讲坛。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在场的主要方式.教科书改革范式的出场,旨在打破前苏联和中国几十年来用僵化和教条化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解放思想和改革精神重写教科书.教科书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因素:一是重写新的时代精神;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体系;三是重建学科体系.经过包括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一书在内的诸多学者的努力,实现了学术史范式图谱的格式塔转换,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发展.概括地讲,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四大轴心范式,并对应生成四个坐标和四个理论学术图景.轴心—坐标—图景转换形成构变,变化整体构成范式图谱,这些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创新的谱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20.
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契教授不仅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当代哲学家。为了解决20世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冲突,他将探索知识和智慧的关系亦即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关系确定为自己的哲学任务,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立足于会通中西,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前进道路,吸取各种哲学派别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些合理因素,解决有关逻辑与方法论、自由学说与价值论两方面的理论,从而在智慧学说即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上,将金岳霖先生“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知识论原理从静态分析进到动态考察,提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并引申为“理论转化为方法”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理论转化为德性”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形成《智慧说三篇》,为解决科学与人生的矛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以新的哲理境界和理论高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这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将占据重要一页。 本文是冯契教授对形成自己体系的时代背景、学术源流、思路历程及体系构成的全面概述,曾收入作者的文集《智慧的探索》。编者曾征求过作者生前的意见,现将全文刊发于本刊,向学术界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