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维立 《理论界》2007,(6):99-100
行政处罚的适用在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彳亍政处罚法》对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了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在适用行政处罚时,必须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本文就“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涵、意义和行政处罚中的适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官罚是回鹘文契约违约责任的一种,学者大多认为这样的内容是真实存在并可以履行的,笔者通过对契约理论、法律规定、违约金的接受人三个层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官罚内容只是格式套语,并不具有实际履行性,其真实目的是强调契约的效力,官罚内容既有发生纠纷时呈交官府处理的内涵,也具有威吓和震慑的意义。这些做法无一不是为了保障契约的顺利履行。  相似文献   

3.
法律只有植根于社会文化土壤并切实回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西藏地处偏远且具有浓烈的乡土性与民族性,其在刑事习惯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民族特色,其民族习惯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某些刑罚替代措施体现了刑罚的轻缓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其民族刑事习惯中的“以赔代罚”与刑事和解制度理念竞合.刑事和解的适用有利于推进民族地方刑事案件的解决,对于建设和谐西藏、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贯穿于我国封建时代的“同罪异罚”思想进行历史回顾 ,并对“八议”思想的分析 ,可以看出“同罪异罚”在封建帝国存在的合理性 ,它是传统国家君主、官僚、乡土社会张力作用的要求 ,但“同罪异罚”的灭亡是其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5.
"行政处罚后又实施"入罪模式由前置行政违法行为与后行为结合而成,是在法定犯时代对司法难题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回应。根据拓宽罪量标准及积极回应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理念,"行政处罚后又实施"入罪具备正当性。但基于刑法谦抑性原则,需要从"违法""类型"及"时间"三个方面对前置行政违法进行限缩解释,并对后行为的法益侵害性作出实质判断,以合理划定犯罪圈。网络空间刑事治理更需要进行限缩性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通过立法形式确立“首违不罚”制度,这是推动人性化执法和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性举措。但由于相关立法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理论上对“首违不罚”制度缺乏统一认识,实务中各执法部门适用“首违不罚”制度缺乏统一标准。特别是对“首违”的界定和适用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裁量结果差异较大。“首违”的界定和适用,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和比例原则,以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基础,从时间要素、首次认定、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再犯情形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认定和适用,从而促进“首违不罚”制度发挥功能作用,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推行柔性执法,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201-208
受过行政处罚作为被拟制的犯罪不法行为类型,《刑法》中涉及四个罪名,但司法解释对"受过行政处罚"作为入罪条件予以了扩张,拟制入罪约30个罪名。"受过行政处罚"作为入罪类型的司法扩张表现为标准的不统一、地位的不对等、罪量影响的不规则、刑罚质与量调节的不一致、主客观因素的混同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刑法典尊重的缺乏、科层制行政思维惯性和司法解释权过度扩张。在司法谦抑理念下,有必要对其予以限缩:作为入罪条件的司法拟制及自然犯中"受过行政处罚"作为构成要件要素应当禁止;主观要素认定之推定以"明知"为限;加大从重处罚或限制加重处罚的适用力度;加大限制性或禁止性从宽处罚的适用力度。  相似文献   

8.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我国实践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行政自制手段。它通过设置规则来控制执法者的裁量权,同时也保留了执法者根据个案实际情况追求实质正义的空间。执法者可以灵活适用裁量基准,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脱离裁量基准。这一适用规则可能导致裁量基准机械适用和虚置化的问题。环境法基本原则可以因应生态环境治理的特殊性,弥补裁量基准适用规则的缺陷,通过建立执法标准,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和损害担责的要求融入适用规则中,以促进裁量基准适用规则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10.
刘乃梁 《社会科学》2020,(12):90-99
法律预防功能的实现常因制度标的游离、运行成本高昂而被忽视于法律实施体系的建构之中。垄断行为的社会化影响与既有规制手段的威慑困境引发学界开始思考"预防垄断行为"在风险社会的制度价值。从司法适用分歧到执法实践共识,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以公平竞争审查、反垄断合规指引、合规风险提示为代表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预防式"营造,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威慑的治理现代化转型。行政垄断、竞争文化培育等竞争政策强化基础性命题有望在"预防"框架下得到破解。实现"预防垄断行为"的立法目的应当着眼于权力事前介入的制度矫正,以"守法"为线索提高法律实施的参与度,提升法律规范的确定性,进而厘清反垄断法实施的"制止"与"预防"二元体系进路。  相似文献   

11.
“延伸威慑”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文献研究聚焦于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对内保证和对外威慑功能,却忽视了延伸威慑的对内控制功能。本文认为联盟约束是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主要的对内控制机制,对此从两个维度加以讨论:一是核牵连约束机制,二是核扩散约束机制。核牵连约束机制主要基于盟国追随核部署造成的被牵连风险,美国采取修改部署计划、裁撤部署武器等约束手段,降低被盟国牵连的风险;核扩散约束机制则主要基于盟国自助政策造成的核扩散风险,美国采取保证和胁迫相结合的约束策略,阻止盟国发展核武器。文章着重分析美国撤出部署在土耳其“朱庇特”导弹的整个决策过程(1959—1964年)和美国挫败韩国朴正熙政府导弹开发计划(1970—1979年)两个案例。研究发现,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本质是确保美国战略利益优先,意在达到对联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和规制工具,平台封禁行为屡禁不止,平台经济领域数据治理面临困境。在数字时代下,必要设施原则演变成了必要数据原则,具备规制平台封禁行为的可行性。基于此,应明确必要数据原则的内涵与适用条件,综合分析平台封禁行为对相关市场可竞争性的影响。此外,应通过三层次抗辩作为必要数据原则适用中的修正路径以降低错误成本:以国家视角的效率原则作为原则适用的价值抗辩,以合理原则进行逻辑论证作为原则适用的分析抗辩,以正当理由进行具体抗辩。  相似文献   

13.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是与"一元"治理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模式,是以"多元化"治理权力为基础,以"多元化"治理主体为核心,以"多元化"治理资源为桥梁,以"多元化"治理手段为途径的一种村庄治理模式.要建立理想的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就必须根除实践中存在的立法、行政和经济文化三大障碍.同时还要着力构建"多元"治理权力和治理手段的合法性机制和协调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的培育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5.
向玉琼 《学术论坛》2012,35(1):56-61
政策议程的设置至关重要,对议程的控制实质上就控制了最终的政策选择。不决策是出于偏见的动员的考虑,通过权力的隐蔽行使而对政策议程加以控制。权力控制是不决策的根本属性,中心-边缘结构是其存在的根基,正因为此,参与治理由于无法推动实质性的民主,而不能撼动不决策。只有实现合作治理,通过合作淡化控制色彩,通过平等的话语空间取代等级制,通过实质民主的增进构建不决策的新解。  相似文献   

16.
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元治理”的内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事务管理,不再是建立在和依赖于单一主体的单一治理模式,而是政府科层、企业市场和公民社会网络三种治理模式的混合协同。由此,消除三种治理模式的对立冲突,促进三种治理模式的协同互补本身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治理的治理即元治理)需求。政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的元治理的唯一主体,主导了新的元治理角色和职能。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西方政府主导新的元治理的角色和职能对我国政府治理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汪锦军  张振威 《浙江社会科学》2023,(4):40-48+157-158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社会面临着社会秩序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需要重新构建适应治理现代化需求的社会内生性秩序。近年来,基层的创新实践为建设内生性秩序提供了案例样本。通过对D镇“信用+社会治理”的创新案例分析,发现基层社会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嵌入,从而将传统社区的自发秩序和国家建构的制度秩序要求整合到基层社会生活实践中,推动了现代化转型中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的生成和发展。这既拓展了微观层面的社会秩序解释框架,也为实现“强国家、强社会”的秩序格局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行为是有理性的人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活动,是认知、情感、意志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按照行为所处的环境可以区分为私人行为和公共行为,二者在特点、范围、方式、目标和功能上各异;按照行为语言学的观点,人的行为也是语言,举止态度都有某种示意作用,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展示文明水准和人格修养。加强行为语言的教育,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知礼随俗的品德,可以促成人们诚实守信的理念,构筑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余木 《家庭科技》2012,(7):46-47
生活中,有些人被一些无形的想法和行为所操控,比如反复想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做同一件事。尽管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当这些想法和行为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20.
“腐败行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腐败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腐败的分类研究是近几年中外腐败问题专家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是研究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的逻辑起点。文章从腐败概念的本质、特征出发,将腐败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并分析了其成因及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和消除腐败的主要措施。同时,又对我国加入WTO后,腐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