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学术领域,人们将探讨哲学史研究的理论称之为哲学史学。哲学史学不以纯哲学的形式建构其思想体系,而是在实际的哲学史研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原则。这样的哲学史学既可以为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理论根据,又能够转换成哲学史研究中实际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哲学史对于现实的哲学史研究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哲学史学是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我们考察中国哲学史学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时,不宜忽略冯友兰先生在这一领域中的工作和贡献。本文仅从中国哲学史学的角度,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一些…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起,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等理论的引进和深入研究,对国人传统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科技哲学内部的危机与分化催生的科学实践哲学等新学科分支又强烈冲击着科学技术哲学的既有观念。在引进消化这些理论的同时,怎样避免对这些理论概念的滥用和误用?中国的科技哲学工作者在接受国外理论的同时怎样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地方知识”,并使之具有普适性等等问题,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哲学的发展不无重大意义。当代哲学问题访谈理应关注这类问题。当年,吴彤教授同沈小峰先生、曾国屏教授等一道为引介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在这些领域里他持续不断地开掘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他又敏锐地把握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动向,在国内较早自觉地开展了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和探索,并力图开辟一条把科学实践哲学与复杂性科学、自组织科学研究相互结合的,既以特殊科学的科学哲学研究为基础,又关注一般科学哲学为视野的“三生万物”的学术研究之路。他的“从自组织观看‘李约瑟问题’”、“复杂的实在”、“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等数十篇论文集中反映了其研究旨趣,代表了这些领域国内研究的前沿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曾经历了先秦的原创期、两汉的奠基期、魏晋的会通期、唐代的融突期到宋代的造极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哲学开始了按照西方哲学模式改造自己的痛苦历程,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始终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要摆脱困境,要使中国哲学在当代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就需要“自己讲”。作为当代哲学问题访谈,当然应该关注中国学者“自己讲”中国哲学的努力和贡献。张立文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他先后提出了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建构了传统学、新人学及和合学理论体系,发表了近400篇论文,为中国哲学“自己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对辩证法思想的反思张翼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首先,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他提供了一种学科的范型,就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主要派别、传统精神、发展脉络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全面而...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作为本世纪中国最知名和最富创造性的哲学家,自然对哲学的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与功能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阐述。今日之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世纪之交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此境状下,我们重温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不仅是理解冯友兰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一、冯友兰的哲学观评述1.哲学的对象与特质冯友兰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反思,这种反思首先是就哲学对象而言的。他认为人生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即是思想人或人生…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哲学 ?这是冯友兰先生自步入神圣的哲学殿堂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从 2 0世纪 2 0年代到80年代 ,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哲学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2 0年代的《人生哲学》 :“哲学者 ,求好之学也。”① 30~ 4 0年代的《新理学》 :“哲学乃自纯思的观点 ,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 ,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②;《新知言》 :“哲学是对于人生底 ,有系统底 ,反思底 ,思想”③;《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特别是形上学 ,是一门这样的知识 ,在其发展中 ,最终成为‘不知之知’”④ 。 8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7.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由于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存在”范畴,第一次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因而,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是,关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多年以来,在我国一直把他归结为唯心主义派别。只是近年来才有的同志对这一结论提出了异议,并对其唯物主义性质做了初步论证。但论证还不是十分充分的,“唯心论”一说仍坚持己见,并且觉得还有道理。本文力图遵循恩格斯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从巴门尼德本人的论述入手,再次对其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继续论辩。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研讨 ,关乎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胡适和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即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正是从对胡适和冯友兰模式的反思开始。在当前情况下 ,我们关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就是要充分关注中国思想的特殊性 ,以便在“哲学”的视域 ,发现更多中国人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由“正”入“负”──冯友兰哲学方法论的形成与运用林建华(中央党校)冯友兰的哲学方法论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是有其特色的,他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本文试图就其“正”、“负”方法的形成与运用作一探索,认识这两种方法在冯友兰哲学中的相互关系及...  相似文献   

10.
在“个体性”意义上理解的哲学个性 ,其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 ,超越“抽象的人性论”的人的个性化内涵在当代被人们在主体性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和“创造性”。哲学的个性极其各种哲学的个性化 ,是哲学具有的真实性和永恒价值 ,体现着哲学的生命力。我们关注哲学的个性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和对时代精神的探索。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大潮中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重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 ,实现中国哲学在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中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必将为解决中国和世界性问题贡献独特的智慧。创造有个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关键是在理解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个性化实质的基础上 ,在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独特反思中 ,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地位不仅未被正确认识,而且往往为人所误解。“自然”这一老子提出的关于事物生化本因论的范畴,其涵义即“非他使然”的“自己而然”,它是道家之“道”的特定内涵,是诸如“有为”、“无为”等重要哲学命题的基据。从实质上说,老庄的“自然”观是一种物“自然”观念;以物“自然”为法而匡范人类,则是其哲学目的,这也正是其理论缺陷之所在,同时又是老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逃不脱“见弃于当途”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文化哲学新论洪晓楠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以其独特的理论方式,试图从哲学上解决东西文化...  相似文献   

13.
哲学品格论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没有哪一门学科会象哲学那样,在自己究竟是何物、其意义何在之类问题上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反复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这类问题至今还未弄清楚。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哲学确实是一门异常特殊的学科,而这种特殊性又不甚明确。以往对此的讨论,包括教材的处理,几乎全都集中在哲学的定义、对象、功能等方面。以这种方式来阐明哲学及其意义,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哲学既是异常特殊的学科,那就特别需要,也特别适宜于从哲学的特性方面来说明。以这种变换了的方式看哲学,可以发现哲学存在着一个“品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认为西学“拙于言通几”,是方以智比较中西哲学提出的一个独到见解。其理由在于:第一,从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来看,当时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未分离,纯粹的哲学并未成为卓然独立的学科,故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才是真正思辨的哲学;第二,从哲学的内容来看,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不是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故与此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更有助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第三,从方法论上来看,研究“通几”不仅需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更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在这方面,中国的易学和气论具有明显的优势;第四,从哲学形上学的价值论属性来看,基督教哲学的人生观似亦不及中国佛学在“∴”的审美境界中所展示的入世与出世圆融不二的人生智慧。这些理由,都体现了方以智独到的哲学眼光。  相似文献   

15.
郑晓江 《中州学刊》2003,(5):126-131
本文主要探讨王船山生死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生死践履 ,认为 :船山先生不仅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 ,乃至音韵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且承接易学、孔孟之道和张载之学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 ,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船山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贞生贞死”的思想 ;“立人道之常”的思想 ;王船山的生死实践是“历忧患而不穷 ,处死生而不乱”。  相似文献   

16.
理想是哲学获得自己并使哲学获得发展的直接动力。自由是哲学内在发展的动力。而理智地解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哲学能够得以发展自己的外在动力。哲学的真正发展还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明确解决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对中国当代儒学的发展在形上学领域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从哲学基本问题审视其理论可看出,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形上学义理形态所作的理解,是将为人处事的人生观普遍化为整体存在界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是既有超越维度又有普遍的内在义涵。儒家哲学以易传哲学为儒家形上学的理想形态,《论语》则是儒家哲学的境界哲学;在道家哲学中老子哲学的形上学表征为“体用相征”四个面向。但方东美的理论体系中没有明确言及工夫论哲学,即未能指向现实的实践领域,致使儒释道的同异辩证不易清晰判定。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去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特殊规律,做出科学结论,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做出哲学的结论,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自然科学为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奠定理论依据,而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混沌学这门在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学科,现在已经渗透到各学科之中。自古,混沌这个词就充满哲学色彩,庄子的故事里混沌是“中央之帝”的名字,混沌代表了一种有序的政治策略。有些混沌学家就常常认为自己是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围绕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出版,陈寅恪、金岳霖和张荫麟从各自学术立场出发对该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评价。大致而言,陈寅恪主要取学术史或者说学术思想史角度审视冯著,金岳霖更多以哲学本体论和哲学史视角给予观照,张荫麟则二者兼而有之,同时更注意从思想史角度对冯著具体内容给予批评和质疑。他们三人在对冯著给予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异议,其中陈寅恪较为明确地认为不能简单借用西方哲学发展理念和框架来建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背后的学术考量是对彼时中国学术发展状况的不满。相对而言,陈寅恪较之金岳霖更注意对本土思想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而金岳霖在对冯著和胡适著作进行比较之后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这一著名的“金岳霖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他对冯著借用西方哲学理念的研究模式不甚满意。冯友兰随之以自己的方式对三人的意见给予回应,由此他们四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学术“四重唱”,其所讨论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20,(3)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理论形态——中国哲学——受到贬抑的重要根源。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者努力探索传统理论现代转型的路径。他们从现实的事功需要出发,以西方哲学的思辨框架对中国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然而这种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中国哲学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和特色。中国哲学具有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认知世界的独特思维模式、处理现实问题的独特价值立场,具体表现为对“道”的皈依立场和以道之“正”治世之“不正”的理论旨趣。只有重新回到这一本质和根基,确立以“道”为价值根据、以“正”治现实问题为学术立场的哲学发展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重建中国哲学面向现实的自然、自由、自主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