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书中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 ,对当时洛阳城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进而阐释出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从永嘉之乱后的衰败中迅速恢复发展 ,并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深刻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2.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 ,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划分 ,送别诗可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送别诗与留别诗都是以表达离情别绪为主的诗歌创作 ,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心境不同 ,因此在表达感情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代北地区的尔朱氏部族迅速发展。到孝明帝时期,代北爆发起义,尔朱荣以其训练有素的部民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北魏末年,唯一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指挥有力的军队。尔朱荣凭借其军队迅速控制了北魏朝廷,平息了反抗势力。但是,尔朱荣没有意识到洛阳官僚、汉豪族的敌意。而且,在尔朱氏集团内部形成了以贺拔岳为核心的武川集团和以高欢为核心的晋州集团。在尔朱荣被洛阳官僚刺杀后,尔朱氏家族发生内讧,被高欢一一消灭。  相似文献   

5.
杨柳 《北方论丛》2018,(2):52-57
北魏迁都洛阳,随着生活空间的转变,北魏士人的文学生活和文学观念,也较北魏前期有了不小的改变。从《洛阳伽蓝记》可以看出,北魏洛阳时期,文人的文学活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文学观念也较北魏前期有了较大变化,不再只是将文学运用在军国文翰这样极具实用性、功利性的写作中,而是朝着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乐的方向发展,抒情色彩得以加强,个人性写作也渐渐增多,并非"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6.
送别诗是唐人诗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唐人送别诗从情感和艺术上体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追求只能存在于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际遇跌宕起伏相结合的背景之下,唐人送别诗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可从唐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方面进行探讨,借此可以窥测唐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对这次著名的迁都之举,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我们认为迁都洛阳是导致拓跋鲜卑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七月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历6帝7世凡97年;而迁都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三代,政权就易手于宗族他人了,正如《魏书》所说:“魏自宣武以后,政纲不张,肃宗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别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略论     
关于送别诗,有的选家认为只有送别亲友远行的诗作才是送别诗,有的则将留别的诗作也包括进来。其实,既然有送别,就自然有送者写诗赠别,行者留诗致意,遣抒的都是别离之情。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倘是割裂开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能相互参照发明了,很多有质的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得到整合分析。因此,无论“送”诗也好,“别”诗也好,都应视作送别诗。此外,还有一种以送别之题来抒写胸臆或进行纯粹艺术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亦应归入此类。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丰富的送别诗。然而,送别是任…  相似文献   

10.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皇族集团的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宗室子弟不断趋于雅化.北魏孝文帝及其他北魏后期统治者自身皆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出于推进其皇族宗室子弟汉化之目的,无不重视汉文化教育,其宗室人物之学术文化积累日益丰厚,以致北魏后期出现了一批以才学著称的宗室子弟,其中有的招集大量汉族名士,形成了诸多藩邸文化中心.就当时北魏皇宗汉化表现而言,孝文帝诸子、诸弟及其他皇室近系子弟,其气质表现与学术积累进展尤为突出,这自然与其地位及所受之教育等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六朝春禊诗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春禊诗,反映了六朝时期帝王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的春禊活动。六朝春禊诗创作题材的范围虽然较窄小,但也体现了与时代相一致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在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六朝各阶段社会变化、哲学思潮、经济发展与文坛风气。就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而言,六朝各阶段的春禊诗创作也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与“文学自觉”时代相一致的趋向。六朝春禊诗是群体化、类型化的创作。群体化的创作促使文学创作以密集化、批量化的方式发展,这对六朝文学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群体化创作无疑导致了创作的类型化,而应制之作更使类型化的创作走到了极端,这也正显示了群体化创作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盛唐社会开放,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表达送别之情成为盛唐最活跃也最感人的诗歌题材.盛唐送别诗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公忠”思想、“贵仁重义”和“崇德尚中”精神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接读本.  相似文献   

13.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赵莉 《北方论丛》2014,(2):16-20
《洛阳伽蓝记》在叙事中不断强调洛阳传承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展现北魏洛阳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并通过典型文化事例展现北魏洛阳独特的文化气质。杨衒之指明,无论北魏还是南朝文化,都是经过融合并包含其他异质文化在内的新"汉"文化。同为新"汉"文化,"中原"主人应该是"中原"的主权拥有者——北魏政权,从而建构起"以北魏为汉文化正统"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使《洛阳伽蓝记》成为北朝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彰显着新"汉"文化的特质,具有在文学叙事中强调文化融合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6.
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是金笠诗歌的整体性风格,而女性题材则是其诗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理解金诗整体上的嘲戏风格和其女性题材的世俗情调,对汉诗传统的借鉴是一个重要原因。金诗对从先秦到唐宋的汉诗传统都有所汲取,其中李白、苏轼和柳永的影响尤巨。狂傲不羁的李白诗、怒邻骂座的苏轼诗和风流从俗的柳永词构成其诗歌嘲戏风格和女性题材之世俗情调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7.
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带来了草原民族的饮食习惯,肉食习俗开始在河洛地区社会风靡开来。南朝降人进入河洛地区也带来了南方的生活习惯,并对北魏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俗在河洛地区仍然占据重要的份额,食用粟、菜,饮用酒类构成了河洛地区饮食文化的多样风采。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坛,唱和之风盛行,其中次韵现象尤多。次韵诗的来源众说不一,一般采用元、白首创的说法,中唐元、白唱和活动出现后,次韵诗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诗人的青睐。宋代的次韵之风其盛行,故内容题材丰富,包括感情的沟通交流、抒怀言志、风雅酬和等。次韵诗的盛行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形式,推动了宋代诗坛以及词坛的发展,同时更为后人研究文学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6,(6):69-73
唐乐府中铜雀台诗是唐代宫怨诗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文人巧妙地将悲怨意象和悲怨词汇相互运用,使之构成了一个富有典型悲怨文化的宫怨主题。铜雀台诗的悲怨文化从南朝发展至唐代不断丰富与革新,唐代文人的铜雀台诗创作不仅继承了南朝以来的怨文化,还对造成铜雀台悲怨文化背后的根源进行揭露与控诉,丰富了铜雀台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严明 《学术界》2012,(9):50-61,286
越南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国家,也是在各方面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汉诗在古代越南长期流行并且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古代越南各种体裁的汉诗创作中,以七律诗写得最为出色.越南汉诗中的七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强,达到了较为成熟和完美的程度.在东亚汉诗共同繁荣的背景下,本文观察和辨析越南汉诗中的七律体一花独秀现象,有利于凸显越南汉诗的特点,揭开古代越南汉诗发展的要因,并展现出越南汉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