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分布于滇川藏交界地茶马古道沿线的藏族,是统称为"藏族木碗"(简称藏碗)的木制饮食器皿的主要生产者与使用者;又因木碗是该区域族群互动与文化交融的产物,因而在承载丰厚的藏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有着建构藏族内部以及区域内与其他民族社会网络关系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滇川藏交界地茶马古道沿线藏族木碗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田野调查,探讨该区域木碗文化的内涵、变迁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2.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我国西部连接汉藏等民族地区的综合性路网系统.川西地区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和茶叶主要输出地,四川境内的川甘青道、川藏道、川滇道为茶马古道路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保存完整,沿线文物遗存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自然生态复杂多样,是极为珍贵的线路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深入挖掘并利用好四川茶马古道的文化底蕴、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茶马古道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川西高原各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基础上 ,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价值及其未来前景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况腊生 《理论界》2008,3(4):126-129
茶马互市是以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的茶马古道为基础,以茶马交换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运输为主的古代贸易方式。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又是一条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动脉。茶马互市当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历代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茶马互市。但是茶马互市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巩固西南边疆安定,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上芡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况腊生 《兰州学刊》2008,(5):147-150
茶马互市在古代是以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的茶马古道为基础,以茶马交换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运输为主要方式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又是一条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动脉。茶马互市在宋朝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茶马贸易制度,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茶马互市。这些政策被后世朝代所延续并创新,但是茶马互市更重要的作用是在观固西南边疆安定,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价值。开发茶马古道旅游资源,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旅游开发与群众脱贫等方面的关系。在开发战略上,应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品牌经营战略、多元化投资战略和集约化的综合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8.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洛西村独特文化是在长期的纳藏文化交流和茶马古道中频繁的民族迁徙所带来的强行的文化变迁,也是藏彝走廊中各族群之间文化融合的直接产物,洛西村的过去和未来都始终演绎着潜在的特殊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9.
滇藏线     
《中文信息》2006,(9):32-61
1000多年来,来往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队,用茶马互市,创造了川滇藏地区的马帮文化。如今,借助巨大的四轮工具,茶马古道已不再是马帮的专利,1974年建成通车的滇藏公路自云南大理起,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的万种风情串成一线,在芒康与川藏南践线汇合,直通拉萨。  相似文献   

10.
河州地处汉藏交汇地区,是明朝进入川西北和乌斯藏的门户,也是甘青藏茶马古道的枢纽。为了加强对西北藏区的统驭,明王朝大力经营河州,在河州等藏汉边境地带设置茶马贸易市场,建立茶叶征收交易、茶马比价及金牌信符等一系列茶马贸易管理措施,积极开展甘青藏区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活动。明代河州茶马贸易之繁荣,再现了河州在甘青茶马古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也促进了藏汉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1.
茶马古道作为川、藏联系的重要“廊道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旅游价值。藏区城市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节点,在旅游活动中同时扮演着客源地、集散地和目的地三重角色。所以研究藏区城市的历史和景观变迁,不仅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依据,而且为古道沿线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马互市是我国古代内地与边疆民族之间进行的一种互补性的民族贸易形式,其中心内容主要是"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茶马交易,在我国古代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茶马互市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茶马贸易延续近千年,总的说来有官营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贸易形式,封建时代因政治羁縻、经济隔离以及国家财政的需要往往被纳入官营体制的轨道。有明一代茶马贸易的官营化主要的是服务于其民族关系的格局,在出于主要是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下的贸易关系,官营茶马贸易违背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不符合我国民族间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因此,明代茶马贸易的官营体制的最终衰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欠缺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深钻细研的学术著作和田野调查民族志。而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存在沿途历史文物欠缺规范和有效的保护、沿线的重要历史遗址和文化圣境鲜有标识和介绍、茶马古道老人的口述极少被拍摄成影像资料、民俗旧器不断流失等问题。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各地应通力合作,制定统一协调的保护与开发的行动计划,用卓有成效的措施保护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于沿线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6.
作为藏区的东北边缘,河湟地区自古便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交往互动的交通要道。河湟地区同时也是藏区入口和丝路走廊的复线,多种文化圈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族群在适应走廊地带多元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历史记忆了文化交融的族群演绎,"假西番"族群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四大文化类型中的"假西番"三种解释与写法,指涉藏区边缘族群交融的历史谱系和文化因子,其历史规律与地缘特征管窥了复合民族结构形成与作用的历史轨迹。就"多元"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多样的主体来源和层次包容;就"一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连接多元族群不可分裂的持续性。在现实性上,"假西番"族群的文化交融,不仅以族体来源的"多元"形塑了中华民族整体的部分,而且以民族交往的共居凸显了中华民族"一体"的构成,最终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景交融与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文化的变迁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转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碰撞和交融、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体系,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深层内涵,典型地体现了文化的互渗特点。作为客观因素和条件,沟通和交流的路线如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各个时期的驿道以及其他通道都作为文化之路起了重要作用,对藏族文化变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越人的族群分布与越人的民族个性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人形成了以今江南地区的浙赣、闽粤、两广等地为主的族群分布,不同族群在各自地域内,因为发展的限制也形成了各自的个性。东越与汉朝接触较多,最终依附于汉朝,并且迁往内地;闽越则表现出民族的原始状态,向北和向西分别进攻东越和南越。越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风俗由于共同的生存追求,也是共性多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族群是近年来国内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复杂性源于决定族群意识的文化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同时,族群意识还要受到国家体系的改造,从族群认同到民族 认同的转变与国家权力的影响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 实际上,这两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互相重合在一起了;国家体系、大众传媒以及现代性 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族群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川社科界》2005,(8):36-36
今年以来,市社科联主动融入市委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六件实事服务旅发大会:一是与市旅游局联合开展“迎旅发大会,建浪漫雅安”对策建议征文活动并召开座谈会,组织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为文化兴旅、旅游强市建言献策,为办好旅发大会献智出力。座谈会召开后,市社科联精心梳理出15条观点明、视觉新、可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选编成文,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二是与市茶业协会、名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川藏茶马古道论坛”。该论坛的主题是围绕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谈历史、论变化、说发展、话未来,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旅游,促进茶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