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表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以及唯美主义情怀,并具体体现于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有学者称林徽因是翻译家并开始研究其译作,然林氏只在19岁时译过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此后不再涉足文学翻译领域,也没有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译作,是故更宜称其为“译者”。通过对比论证,文章认为某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夜莺与玫瑰》并非译自林徽因之手,其收录的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译本也非出自林徽因之手。后续诸多聚焦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的作品都可能出现问题,长远来看危害极大,应加以清理。许多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有关的研究也并非基于林徽因译本,学界应多加辨认,纠正此种乱象。  相似文献   

3.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辞藻丰丽,画面唯美,得到多种艺术化的阐释.上世纪初以来,不少知名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汉语,其中最为著名的巴金译本和林徽因译本在译词句段和其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形似与神似,前者紧扣词句段,实现了语言上的形似,但缺乏唯美的艺术气质;后者在实现总体形似的基础上,设想当时语境,使用了文言词,增加了少量的词句段,改变某些句式,似乎偏离源文本的某些面貌,却达到了与原作最大的神似;究其成因,译者自身创作的艺术风格,翻译活动的背景和动机,以及翻译所采取的策略这些要素与译文的效果息息相关,同时林译本证明形似和神似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研究在新时期逐渐突破以往单一的语言学研究模式,走向文体学、文艺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开放视野.以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例,从语言学-文艺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形式在实现文学内容的过程中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之中创办的《夜莺”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阵地之一。它围绕抗日救亡的主旋律,倡导“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反对“国防文学”,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闻史上的两桩著名公案:“盘肠大战”和“狄克批判”。方之中在鲁迅的支持下,组织了强大的作者阵容,将进步的文化主张完整地表达出来,为左翼文学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和个体关系的底线和最高风尚,同时也是勇于以教人向善和探知世界为己任的文学和文学家当仁不让的黄钟大吕。信息时代与和谐社会共进中的研究性文学课堂,应当在继承并大力宏扬这一伟大人文精神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作为济慈最负盛名的颂诗之一,《夜莺颂》阐释着明确的道德意味和教喻功能,可以也应当成为学德并修的研究性课堂关注的标本。  相似文献   

8.
独幕诗剧《莎乐美》通常被认为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完美体现.然而,通过解析此剧可见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观逐渐从唯美主义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唯美主义的面纱下实则深深地隐含着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在剧中王尔德把虚幻世界中的唯美和19世纪末的英国现实恰到好处地结合在戏剧表演中,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诗剧的意象入手,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同时更好地影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之间自我与他者的主奴关系、王尔德“去殖民化”心理及维多利亚女王强权政治等一系列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社会批评性.  相似文献   

9.
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颖巧构思及其独特的表叙手法.作者用童话的方式,向社会呼唤省悟,呼唤良知,呼唤人类最需要的诚挚的爱.  相似文献   

10.
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11.
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William Falkn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ro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se and Emily, trying to provide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heroine's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和创作分析徐(訏)小说唯美主义特色的三个方面:1、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撒谎",徐(訏)小说远离现实,着意编造虚空的"谎语".2、唯美主义者认为"谎语"比再现性作品更能揭示生活的本相,徐(訏)编造谎语有着揭示生活本相的明确目的.3、"谎语"因现实缺憾而生,徐(訏)和浪漫主义者一样追求艺术意境和精神家园,但他对其虚幻性有着清醒认识,不仅不掩饰,甚至予以明确提示.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童话在意象的运用和喻体的选取上与众不同。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案例,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和喻体的选择,探讨王尔德童话中比喻修辞的作用和特点,最终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其童话创作并未全然契合他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作品着意表现王尔德的艺术战胜生活,艺术和美是永恒无上的等唯美主义主题,但仍无法摆脱艺术反映自然与生活的自然法则的矛盾与困扰。王尔德提出了生活与自然都反映艺术的观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也显示出他对艺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琼斯的《细红线》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题《细红线》象征着理智与疯狂、生与死的分界线;贝尔的幻觉意象象征着家人和士兵的相互担忧和思念以及对死亡意识的淡化;威尔士的小调意象则象征着战争的目的——抢夺钱财。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红色这一文体特征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叛逆、激进、热情同时又软弱的性格特征并进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及"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7.
道具在王尔德喜剧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戏剧史上,不少剧作家都十分重视道具的运用,王尔德既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落窠臼,在每一部喜剧创作中都巧妙地运用道具,使道具在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妙用道具既是王尔德喜剧情节结构的显著特点和主要技巧,也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鹂)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19.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了不少悲剧童话故事,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赋予悲剧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他在故事中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抓住物质与精神矛盾的两极进行叙事布局与铺陈,以先"扬"后"抑"的叙事基调、静默的隐含作者、二元对立的叙事视角、宗教的救赎精神,以及暗合的同性恋观讲述悲剧主人公们无法圆融的爱情与人生。这些悲剧作品无疑潜藏着王尔德个人的人生路线,预言着他的最终归宿,并验证了他对生命与艺术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视野中的王尔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奥斯卡.王尔德的研究集中在他的唯美主义观和戏剧方面,而对其蕴涵的同性恋倾向和寓意往往是批评性地一笔带过。在王尔德的《W.H.先生的肖像》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前者是王尔德对同性恋历史的追溯和对莎翁十四行诗中隐含同性恋内涵的证实;后者表征了王尔德对同性恋的困惑和探索以及在同性恋视野中王尔德的人生底蕴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