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本文通过史实,梳理了由统军作战的参赞大臣到驻防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及至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演变过程,在澄清个别认识上的偏差基础上得出结论: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始设于乾隆二十八年正月(1763年)。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以后的境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清政府在南疆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整体思路。从而可以总结得出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4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代"回疆协办大臣"奏折有联名会奏和单衔具奏两种。一般而言,八旗"回疆协办大臣"与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联名会奏言事范围不同,八旗"回疆协办大臣"言事范围仅限于本城和属城,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言事范围则限于本地维吾尔人事务和临近藩属事务。奏折的言事范围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权力分配,故八旗、维吾尔"回疆协办大臣"与参赞大臣会衔联名具奏言事的范围与其本职权限基本一致。其单衔具奏,分为循例具奏和秘密参奏两种。当回疆参赞大臣携印"出差",其协办大臣暂用旧储办事大臣印信办事,此间单衔具奏言事仅限本城与属城"寻常日行事件",重要事件与参赞大臣会商联名具奏。乾隆四十四年,经西成奏请,准许回疆协办大臣专折密奏,有利于回疆协办大臣监督牵制正办大臣。清代新疆大臣公事奏折准许驿传递送。嘉庆以后,为免徒劳驿站,又规定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循例奏折先后规定五折发递、临城转递,紧要事件、参奏仍准专折驰递。  相似文献   

4.
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制度是清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创新制度之一。驻藏大臣赴藏,在地方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大区联动与密切的民族良性互动等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治理中国西藏地区、稳定西部边疆、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文海 《中华魂》2012,(10):22-23
我国传统道德一向强调"诚信为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讲的是守信在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所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讲的是治国理政中建立政治公信力的重要性。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凝聚成两句箴言,叫做"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这样一种传统伦理观念,在清代仍然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李文海 《中华魂》2012,(14):26-27
清人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它的生动性和典型性,使读者往往过目难忘。它说的是:在嘉庆、道光两朝久任军机大臣的曹振镛,晚年更是"恩遇极隆,身名俱泰"。  相似文献   

8.
李文海 《中华魂》2012,(18):19-20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他还有一句名言:"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些话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真正领会和切实做好却并不容易。譬如,什么算是"多谋"?怎样才能"善断"?如何看待"出主意"以及怎样尽量出好主意而不出馊主意?这里面就大有讲究。有的干部既不调查研究,也不集思  相似文献   

9.
李文海 《中华魂》2012,(12):34-35
“政通人和”历来是我国理想的政治理念之一。清人论政,极重求“通”。清代的一些谈论政风吏治的作品中,往往对“通”字给予很大的关注,并且赋予了丰富的内容。例如,陈弘谋的《从政遗规》和金庸斋的《居官必览》,  相似文献   

10.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李文海 《中华魂》2012,(16):44-45
清人徐栋所辑的《牧令书》中说:"官场陋习,乐于见长,不乐于见短,喜顺恶逆。"(卷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乐于报喜不报忧,喜欢听赞扬顺从的话,厌恶听逆耳之言,这已成为官场的一种陋习。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一个上谕这样说:"至于一切颂扬之文,俱属无益。朕见近来颂圣之语殊多,悉应停止。凡事皆宜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