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5):151-154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从以"破"为主转到以"立"为主,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2001,1(3):102-108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是一个似乎永远"在场"而又被抛弃的"上帝","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立人的命题不但意味着从国民性入手进行启蒙的工作,同时又逐渐拓展到这样的深度达到能够超越一切羁绊的、真正自由的和理性的个体,即实现一种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这一过程蕴涵着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不断深入的独特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或称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笔者已另撰文论述,这里,我们仅就鲁迅对梁启超“立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看法。梁启超是一个思想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总的说来,他以改良派领袖人物闻名于世。但是从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来看,情况又有所不同,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三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毛泽东时期,而对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民性改造是否是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线、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及渊源、国民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路径选择、历史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论研究框架.这无疑为我们拓展和深化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引言 关于农村、农民的现代书写,以知识分子敏锐感受到的现代性对乡土中国的冲击为基质,引入了国民性省思与现实主义关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伴随"劳工神圣"与"到民间去"的平民意识自觉,乡土文学与感时忧国、新民立人的时代命题相结合,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脉络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了以自然人性为宗旨的乡野边民的忆念与想...  相似文献   

6.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8.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3,19(1):121-124
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必须区分为元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近年来对于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两个层面未加区分的结果。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自由主义在元话语层面的对话这一角度进行讨论,认为鲁迅与自由主义看似内核一致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类型,鲁迅批判继承了尼采等思想家的力量派个人主义,并对具有"奴隶道德"特征的权利派个人主义及以之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进行了元话语层面的批判。鲁迅并且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奴认识模式和"立人"、改造国民性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后来运用到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实践批判中。  相似文献   

9.
王宗凡 《社科纵横》2008,23(9):91-93
鲁迅与柏杨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文本不仅相对于古近代小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比照同时代的作家亦胜出一筹.这表现在,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一道努力着使文学回到为人生本身,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性,但鲁迅却没有在这人生与国民性层面止步,而是沉潜到生命本质的深处,呈示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回应,显现了其思想家的本色.具体来说,他在小说文本中对国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表达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体认与超越飞升的祈盼,同时在小说中将人真正作为文学世界的表现本体,填补了中国小说的"人学"空场.鲁迅小说丰富的人学内蕴昭示了他对人与世界的哲学化的深思与憧憬,这使其文本能穿越时空,产生永久性的精神回响.  相似文献   

11.
有岛武郎被鲁迅界定为资产阶级作家中的一个觉醒者。有岛的一生为"爱"而奋斗,其儿童文学作品,是大正时代"童心主义"的显著代表。作品或歌颂仁爱思想,或赞美见义勇为不求物质回报的高尚精神对儿童的积极影响。主旋律表现儿童心理危机被解除后的光明,作品特色属于"太阳神话类型"。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论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独创处,尽量给其以合乎历史的评价.他们以欧西民族国家的历史返观中国的战国时代,既看到民族国家建国的必要,又注意到民族国家将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是他们十分深刻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迫切,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回到战国时代从中发掘出"力"的一面,这又与鲁迅等提出国民性的内涵明显不同.他们提出抗战建国,但又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而他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重构中国历史,也可视为回应现实的一种诉求,等等这些都使得战国策派既富有活力又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与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极大,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想就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本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意义等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5.
著书立说与从教"树人"是鲁迅一生立足于民国社会并改造国民性的两块基石。结合鲁迅的教育管理经历与从教体验,从民国教育文化的角度探讨《呐喊》与《彷徨》中的教育书写,既可以再现民国教员形象,也能对民国教育机制进行部分还原。鲁迅小说中灰色而失败的教育理念虽然带有个人的偏见,但可以看做是具有痛感的近现代教育的"野史"资料,是民国教育及其机制本身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6.
陈赟 《浙江学刊》2005,(2):93-102
西方个性认同话语产生于集体生活的传统中,可看作是把个人从国家与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交付给地方性共同体(社会)的方式.但在现代中国,由于个性认同的产生是以传统的地方性秩序的瓦解为前提的,因此它总是在与国家、社会的紧张性之中确立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它拒绝以"国民"、"人类"等名义命名的集体秩序,反抗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公众的专政与集体的平庸.它反对以参与性的民主为核心的西方传统政治模式,追求各正性命的政治道路,对于反思中国现代性意识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承负着立人与立国、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的双重旨趣,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把个人从地方性的家庭等中剥离出来,直接交付给国家来直接使用的方式,成为为了建造现代国家而催生、创造个人的一项工程.  相似文献   

17.
尤红娟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9,25(4):105-108
老舍与张爱玲都是各自所生活的城市的忠实书写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受时代浸染,其小说创作或隐或显地呈现启蒙意识.老舍立足民间,直接承继启蒙传统;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叙事背景.对于二人都关注和表现的都市女性悲剧,老舍注重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倚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其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地认识自我,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剑涛先生所著《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理性地认识自我的新篇章。全书以中国国民性发展、中国国民性反思两个交叠的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为线索,对近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史以及传统中国国民性的精神特质、社会规整、自在表现进行了剖析,勾勒出国民性的近代裂变,并对国民新魂的塑造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对国民性问题的理论思索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历程而起步并展开的。作者概观百余年来中国人自我认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中道德的落后面与发扬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辩证统一是鲁迅先生伦理思想与道德实践的一大特点。本文着重对后者加以系统的论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