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中的居养模式和人道主义模式属于慈善模式。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提升,这种福利制度建构模式面临突破。社会权利模式以"增能"为手段,强调福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我国今后残疾人福利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在社会权利模式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将部分普惠性福利项目变为家计调查项目;将部分保障项目与职业培训或工作相关联;变就业结果支持为就业过程支持;加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提升残疾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福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残疾理念的变化,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助推残疾人服务工作,以佛山的残疾人服务工作为研究基础,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残疾人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一是机构性质志愿组织模式、二是服务管理行业化模式、三是社区服务中心虚拟化模式、四是机构自助和连锁经营模式、五是社工介入运作模式、六是资金筹集社会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残疾人社会救助是目前解决我国城市残疾人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但在实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着救助水平低、标准不统一、救助政策和执行机构以及残疾人自身素质局限性等问题,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矛盾和负面影响.因此,建立社区残疾人自治组织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渠道、健全社会救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并使之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小组工作本土化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医疗康复工作为主,在残疾人康复的过程中,医疗模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残疾人在生理机能上迭致最大程度的恢复.但是、残疾人康复不仅包括生理、心理上的康复、还应该包括"去标签化"后的社会包容.笔者尝试通过在特殊学校开展的"光之翼"社会小组工作为例,探讨残疾人小组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服务模式以及困惑、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对431名残疾人进行调查,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残疾人心理健康和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良好,处于积极向上水平;(2)不同残疾类型、残疾等级以及婚姻状况的残疾人在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残疾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结论: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研究为空白。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的实地调研,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个人、社区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基于此,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强农村女性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为农村女性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而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我国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另一方面则与当下我国的教育政策有关。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以及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然后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探索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当下的社会实情,提出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策略。以期我国残疾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残疾人是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中困难最多、问题最突出的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殊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回顾分析,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视角、开展的可行性、内容及其介入模式等角度综述我国大陆地区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据此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构建和完善我国本土化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实现残疾人的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发现"助残"理念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的动态契合性,理念转变是制度完善的先决条件。在制度分析视角下,三个典型国家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模式呈现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实践逻辑,为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群体数量众多、问题多元,使得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回应残疾人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家庭作为残疾人最重要的生活场域,逐渐成为残疾人福利政策关注的新焦点。研究通过对国际残疾人家庭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以残疾人家庭本位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研究维度将政策历程划分为兴起期、巩固期、平缓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在政策演进逻辑的梳理中,发现各国残疾人家庭政策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三种福利模式中不断对话并实现融合发展,总体呈现出动态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理论遵循。本文立足梳理国际残疾人家庭政策在残疾人权利实现、水平动态调整和生活质量保障三个维度,为中国残疾人家庭政策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41名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流浪儿童获得的三种社会支持源差异显著;(2)流浪儿童获得的朋友支持高于他人支持;(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种社会支持源对自我意识的解释率为16.1%,其中他人支持对自我意识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中国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模式经受了各种变迁的压力。对老年人家庭支持获得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西方学者关于家庭支持的理论和假设 (如权力与协商论、互助论和合作群体论 )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状况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城镇老年人家庭支持的获得与老年人资源的拥有、交换的提供和对子女投资的数量之间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受到包括诸如传统文化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属于中等水平。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3个维度存在婚姻状况、兼职状况、学校类型、学历和教龄差异。3.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构成,在实现过程域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及提升供给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之义。而塑造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的“复合型”参与,是重构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寻求“供给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价值链”理论和复合治理理念的引入,为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内部行政化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结构图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借鉴。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能,有赖于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公共物品复合主体内部不同供给结构间的糅合互动、相互支撑和互惠共享,准确把握社会公共需求的“脉搏”,及时应对公民多样化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大学生消费为切入点考察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强迫性消费倾向量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r=1.003),高社会支持与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负相关(r=-0.167)。(2)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强迫性消费倾向预测作用不显著;而对于低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社会支持能够减缓个体的强迫性消费倾向,强迫性消费倾向是社会支持缺乏的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6.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in personal networks affect individuals’ reproductiv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learn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takes these social mechanisms into account when used in modeling fertil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We argue that by integrating all three social network mechanisms, the ability of the TPB to explain reproductive events could be enhanced in two respects. First, social influence explains why some beliefs and practices are reproduced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even in the face of macro-level changes, and social learning mechanisms are crucial to distinguish who finally adopts new behavior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changes at the macro level. Second, social support relationships represent a capital of services to complement institutional provision (informal child care) as well as a capital of knowledge which helps individuals navigate in a complex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crucial element to explain heterogeneity in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fertility intentions across individual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social network mechanisms into the TPB helps to addre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anges in what the theory indicates as background factors and variation in individual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We develop specific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interactions on fertility intentions and their realization and conclude wit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xisting surveys that could serve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and their limits.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财经广播《暖心同行》节目为素材,分析了融媒体对社会工作的传播优势和困境,并提出融媒体作用于社会工作传播的三个路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社会工作者主动出击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传播的支持等,以期推动融媒体对社会工作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互助养老是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之一。在传统乡村文化“互帮互助”的理念下,以地缘、亲缘为主的乡村生活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提供了可能。农村互助养老的本质是“自助?互助”,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理论三个核心维度,对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内在行为逻辑、现实困境以及可能的实践优化路径进行探讨,提出未来互助养老模式可以在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互助养老的供给体系、传统文化优势及提高老年人信任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支撑以及路径优化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修订的民营企业家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获取的215份测量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讨民营企业家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思维度结构,包括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反馈性支持。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工具支持、信息支持与倦怠的三个子维度:情绪枯竭、创业成就感和创业认同感的相关系数均显著。而去个性化与社会支持各子维度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倦怠有显著性预测作用,单维度预测作用比多维度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幸福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伴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幸福与道德紧密相连,人的二重性存在和社会性本质特征是幸福与道德内在契合的依据所在。道德对幸福的支撑与担保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道德为人们确立幸福生活目标提供价值支撑;第二.道德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社会支持;第三,道德为人们提升幸福生活境界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