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平等是一个正义问题,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平等会引发社会结构的紧张冲突,因此社会系统需要正义原则来调节、以保证社会合作持续稳定。国企工人在弱势阶层位置上经历了2种不平等。一是经济不平等,即工人的实际收入不能充分反映他们创造的价值,工资、奖金的不平等分配没有利于工人;二是政治不平等,不是每个工人都享有平等参与企业治理的机会,民主选举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公正,权利不平等分配对普通工人产生了不利影响。国企工人的经历表明,基本社会制度对收入与权利的分配在个人之间作出了区分,基本社会规范没有使各种对权益的冲突要求之间形成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企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既有分配体系的不完善极大影响了国企工人的生活境遇。在社会背景以及拥有的权利资源方面,国企工人不占据优势,相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满足个体的需要,是社会正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个体的正义感难以形成。在经济不平等与政治不平等都极不利于国企工人阶层时,他们只有选择抗拒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指股东与管理者之间权利配置与制衡的制度安排。本文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失灵的制度和体制原因 ,说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完善 ,关键在于解决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流通问题和完善证券个人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负债,国有银行中存在着巨额不良资产的现象。根源在于“全民”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国企之间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投资者与代理人之间的科学的治理结构,同时针对国有企业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经营状况较好,有经营价值的国企改制的同时进行企业重组、债务重组;对于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清算,防止国家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不平等,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逐渐形成。依据“阶层位置-限制-阶层意识”的分析模型,综合“感知、评价与行为”三个层次,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在目前的社会基本阶层结构中,国企工人处于不利的位置,他们对经济不平等的感知和评价,与客观阶层位置存在一定的偏离,工人常以主观认定的“社会底层”描述客观位置上的“不利”;其二,国企工人对经济不平等的意识选择显示为内部差异性分布,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中心倾向,即拒绝经济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项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也即通常所说的企业法人治理,它是对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的制度安排,这一安排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谁来实施控制、如何实施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以及不同状态的控制问题,公司治理不是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变迁,公司治理结构也在变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契约平等"的常识性观念提出质疑.通过构设一个简单的"强权博弈"模型,本文论证了契约分配权利义务的依据是立约者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即"实力界定权利".立足于此,本文进而探讨一个已经困惑了无数社会理论家的难题,即平等是否仅仅是一种抗议性理想,它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案或社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国企改制的核心是建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中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存在着诸多弊端,当前应着力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合理设置公司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忠民 《社会科学》2012,(3):138-152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私营企业,其资本产权及企业治理已经受到来自国家及劳方权利的双重挟制,开始出现与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不同的特点,但企业治理结构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掌握在企业所有者及代理人手中,这种状况在"五反"时发生了极大变化。"五反"在不否定企业原有产权及治理结构的情况下,嵌入了"检查队"、"工作队"这样一种可以凌驾于原有企业治理结构之上的主导力量。"五反"后,以巩固"五反"成果为目的,试图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的新的制度安排最终并未实行,对私营企业原有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作用的仍然还是"劳资协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对于H省三家国有汽车生产企业512名职工的问卷调查和30名管理者、工会官员和工人的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完成.文章描述了职工对于企业工会的总体评价;职工个人特征与其对工会不同评价的关系.尽管工人中明显存在着对工会的不满,但绝大多数工人认为工会是必要的.文章讨论了职工对工会不满的表现和他们对于工会的不同期望.文章提出,仅仅将工人组织进工会是不够的,只要满足工人的期望,工人才可以真正地"保持"在工会中.  相似文献   

11.
嵌入式领导是实现党的领导融入国企治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机制,也是确保党对国有企业进行政治领导、组织调控和思想引领的有效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以组织嵌入、责任落实与制度融合为核心的嵌入式领导机制进一步把党的领导融入国企治理体系,通过把企业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使其成为领导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治理主体,加强和改进了国企党建工作。这有利于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治理现代化,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党的领导融入国企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讨论前置程序、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国企党建制度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组织配置制度是有关党的组织结构设置与党的组织职权配置准则、规范的统称,是党的组织法规在规范党组织内外之间、组织与成员之间垂直、平行、交叉等各类关系经验的总结。在党的组织配置制度的类型中,党内职权关系由以科层制为基础的纵向隶属关系、以组织分工为基础的横向平权关系以及游离于其间大量的交互关系构成;党外职权关系由以嵌入式理论为基础的党组制度、以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党群密切联系机制构成。优化党的组织配置制度,确保党的组织稳步高效运行,应全面衡量党组织职权与职责、党员权利与义务、党组织权力与党员权利、组织纪律与党内自由等因素,坚守党内理论信仰、规范党的组织法规以及健全多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它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利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本文旨在从美国、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单位制的消解,国企单位的用工方式和组织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国企内部工人身份日益复杂化,以合同制为主的正式雇佣工人与劳务外包为主的非正式雇佣工人共存于同一生产组织之内,但其间却存在重大的身份差异和"同工不同酬"问题,故由此而引发的劳动纠纷则不可避免。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愿意使用派遣工,但却不愿兑现同工同酬,而工会组织的不健全及派遣工外在于企业组织的现实,使得工会调节注定不畅。基层政府面对行政级别高于自身的大型国企也只能充当单一的"灭火者"。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僵局时,只能重新回到单位进行有限度的内部解决。后单位背景下国企单位组织劳动纠纷调节的上述困境,凸显出转型过程中国企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及调节无力,急需通过改革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及国际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基于效率原则的关于企业组织内部各要素贡献者之间责任、权利、风险、与利益相匹配的制度安排 ,其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大陆模式和家族模式。各种模式各有利弊。近年来 ,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趋同的势头 ,国际上对公司治理的原则形成了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主义和效益至上的改革逻辑主导下,职工权利"隐晦"在国家利益和市场霸权的意识形态迷雾之中,失去个体权利本位的国企工会在履行自身职责时更多地停留在"参与"、"配合"、"协助"等"有名无实"的层面。工会的多重身份间的冲突也迫使它们在处理劳动争议事件时,小心翼翼地在国家、企业和工人之间进行"摆平理顺",其"见机行事"、"听从指示"和"立即了断"等行动策略,显露出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正确的提问方式是平等或不同不平等程度的效率比较,而不应是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目标冲突。据此,以结果相同的平等或太不平等以及机会相同的公平都是缺乏效率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中任何产品或权利的分配都具有外部性,都会引起不同人群不同程度的嫉妒与不满,从而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合作效率。如果产品或权利的分配能使社会各群体的嫉妒或不满最小化,同时也有不同社会群体嫉妒或不满的相同,这时的社会状态可以定义为实现了社会公正;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最大的社会合作效率。这表明建设和谐社会所诉求的不宜是平等和公平,而应当是公正和正义。  相似文献   

18.
国企高管薪酬管制原因及其经济后果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建立纳入委托人"不平等厌恶"偏好的"委托-代理"模型,从政府"不平等厌恶"偏好角度考察了薪酬管制的原因及其经济后果。发现政府对国企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厌恶"偏好导致薪酬管制;政府干预下的政治激励和高管身份的不确定性是薪酬管制实施的关键。实证检验发现薪酬管制提高了高管在职消费水平。因此摈弃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是提高企业效率、推进薪酬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从公司权力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权力的治理,是反映公司权力配置的一套制度安排。以此来分析公司治理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能够把组织结构纳入到公司治理的研究中来,为其提供更为完整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20.
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高校教师的法定权利,这一法定权利的享有与行使是关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问题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师参与"的内涵与外延上都存在原则性纷争。"教授治校论"者认为高校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权的范围应该涉及全校事务;"教授治学论"者则主张将高校教师的管理权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其他事务不予干涉。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这应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持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