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礼仪之文化     
徐迅雷 《社区》2008,(24):4-4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人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说奥运礼仪,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久而久之成了一个问题。“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我们应该看到,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  相似文献   

2.
王秀春 《市民》2006,(4):7-7
清明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今年清明节许多祭祀典礼上,参与者纷纷身着“汉服”,以复古礼仪拜于祭坛之前。名为“恢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时三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破坏了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好局面.本文依据旧金山大学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礼仪之争国际研讨会整理的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文件一百篇,探讨发生这场大争论的深层原因:罗马教廷以“文化至尊”自居来禁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维系纽带,必然会发生激烈的文化碰撞,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不同质的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至尊”的观念是万万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祸水的PH值     
朱辉 《可乐》2010,(3):41-41
中国人形容事物往往喜欢定性分析,不喜欢定量分析。比如在“女人是祸水”的问题上,史学家就无法让人清楚地知道某“祸水”有多“祸”,此“祸水”和彼“祸水”哪个更厉害。  相似文献   

9.
李钰欣 《新少年》2014,(4):14-15
身高1.55米,体重只有46公斤,却拥有无数中外粉丝。因为她那娃娃脸上的笑容太甜美了,她那满嘴的沈阳口音也让人倍觉可爱,她生在日本,可从小就接受中国人的指导。这些让她成了中国球迷眼中的亲善大使,还被人亲切地称为“瓷娃娃”。无论你是否喜欢乒乓球,但无法不喜欢她。她就是福原爱——日本乒乓球女选手。  相似文献   

10.
曹红 《21世纪》2010,(4):29-29
刚来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心找了个美国室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追索了西方人看中国的心路历程,即从“幸福宁静的希波尔波利安人”到美丽的“金羊毛树”和东方乐园,到世界上“最富裕文明的地区”,再到“泥足巨人”,最后到“黄祸”与“赤祸”,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打造经历了从神化到理想化再到丑化与妖魔化的历程,而不管西方人打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其实都显示出或向往、或崇拜、或恐惧、或仇视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中国人忽左忽右、忽明忽暗的镜像还会持续下去,“接触中国”、“遏制中国”的呼声还会持久交替。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因农民进城而出现的问题——城市化问题。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的乡村社会在中国城市化的潮流里将逐渐淹没。然而城市化不等于必然就要去除文明和文化,去除感情和人性,去除审美和诗意。如果说,城市化对许多人来说是无奈的选择,那么,通过世俗的个性化的创意方式,建构新的“城市诗意”以达“诗意的栖居”,则应是城市化了的人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痘痘知道长在谁的脸上,而且还冠以“青春”的头衔,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痘痘,它就是一种标记,青春的标记。有则IQ题是这样的:“痘痘最不介意长在哪儿?”答案是:“长在别人的脸上。”说明没有人喜欢痘痘,可它偏偏不请自来,但这种事很无奈,对吗?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进入中国以后很快成为热点,但真正地去实施它,却需要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人文创新在知识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在中国展开得比较艰巨,是因为忽略了这样一个环节,即知识经济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一切高新技术的实现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实现知识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人文创新,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就是不管在各个地方的高新园区也好,还是企业也好,还是为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来说,都忽略了人文创新,因为高新技术都是通过人的文化思维、人的思想来实现的。所以,仅仅有高新技术,还是难以起飞…  相似文献   

15.
今年秋季,17岁的我在家里等待加拿大留学的“VISA”。因为我留学加拿大的地区不少人是讲法语的,我想多学一门法语只有益处而无害处。所以,我抽空来到“华浦”参加了法语强化班!了解法国文化在欧洲语言史上,法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18,19世纪欧洲不少国家的上流社会的交际语言就是法语。不管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是俄罗斯人,他们都习惯性地讲法语。不过,要我们中国人讲出一口纯正、流利的法语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不如欧洲人。比如,在上世纪欧洲的一些“沙龙”里,人们用法语表达“请坐”时,会用一种令我们中国人费解的句式,用汉语直译出来就是:请问您能满足一下这张椅子拥抱你的愿望么?这就是一种法国文化,当然,如今随着语言的进化,法语里这种说法已经很少见了,但从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法国人的修养。这对我学好法语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竭力提倡“科学救国”,以致宣扬“科学万能”,进而迅速走上唯科学主义的顶峰;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具体科学基础并未真正建立,更未深入广大民众之中,民众科技意识依然极其贫乏。唯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几乎与近代科学同时产生,同步发展。早在戊戌时期,当近代科学还刚刚在中国初步产生时,康有为就在《实理公法全书》中“以几何著人类公理。”认为凡符合科学方法尤其符合几何公理的,就是唯一正确的,不管是实用技术的,还是人文心理的;不管是客观世界的,还是主观世界的。这…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这个中国文化上的明珠,不管是从文学手法角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绝大部分源于学校,一个学生是不是满腹诗书,要看学校有没有古诗文化,要看我们是否为学生创设学诗的氛围,而营造学诗氛围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一种口头的习惯。当碰到不好或不喜欢的事,都会在前面加个“鬼”宇。例如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会称“什么鬼地方”,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会说“讲什么鬼话”,当然不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也会不客气地批评“什么鬼样子”。所以“鬼”还真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以下的故事也一样。  相似文献   

20.
黎莎 《今日南国》2008,(19):79-80
餐桌上的失仪陷阱 餐桌上的每道菜式,虽然品相吸引人,但若处理不当,却分分钟会成为你的“餐桌失仪陷阱”。面包在餐桌礼仪上,有所谓“左面包,右水杯”的说法,千万不要将两者倒转摆放。面包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若想涂牛油,先把牛油碟移至自己的碟边,再涂抹到面包上。很多人喜欢将面包蘸汤,这种食法甚不好看。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