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文莉  宋晓娟 《社科纵横》2013,(10):113-11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艺术特点。通过陇中花儿《下四川》由一首山歌到四部合唱的成功"演变",引发对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思考,得出以西洋作曲手法改编或在原民歌基础上二度创作是对民间音乐的一种比较好的、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的结论。最后提出五种切实可行的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民歌丰富多彩,旋律形态复杂多样,颇具特色,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其衍变经历了单句乐段、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多句体,直至升华为比较高级的单二部曲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鉴于民歌承栽着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珍贵记忆,传承保护达斡尔族民歌这一艺术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从娃娃抓起,使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纳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欣赏"内容,使之起到传承的标本作用;通过举办艺术节展演、演唱大赛等形式,推进民歌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梅琴 《社科纵横》2014,(4):98-101
《诗经·国风》中的伏牛山地域民歌,主要集中在《周南》、《召南》、《王风》、《郑风》和《桧风》中。其中,既有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又有率真奔放的爱情诗歌,还有缠绵悱恻的忧思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伏牛山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及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的经济化,音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从纳西古乐、仿唐乐舞、多彩贵州,到广西南宁民歌节,都显示出文化经济的魅力.民歌更以其易于传唱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更多的民间音乐、民间歌曲还未得到整体性的利用和开发,民歌的保护、传承也未能与开发利用相统一.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厘清民歌资源利用与资金回报的关系,理顺政府、企业和民歌传承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与教育功能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荣新 《学术交流》2007,(5):169-172
在明代,弋阳腔作为传奇戏曲的主要声腔,与昆山腔并称于世,“帮腔”与“滚调”是弋阳腔所独具的艺术特色。“滚调”的出现,突破了曲牌联套固有格式的局限,加强和提高了弋阳腔音乐的戏剧化程度。“滚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其根源,是来自民歌。“帮腔”这种“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艺术形式,也同样来源于民歌,早在隋、唐时代的民间歌舞小戏《踏谣娘》中,已见这种唱法。在其他民歌中,如劳动号子、秧歌,也普遍存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滚调”、“帮腔”作为弋阳腔主要的艺术特色,其起源均来自民歌,有力地证明了戏曲与民歌之间具有看远实近、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雯霞 《社科纵横》2007,(9):175-176
匈牙利拥有世界音乐史上众多的著名音乐家,柯达依便是来自这个国家的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全部音乐体裁,他创立的"柯达依教学法"被全世界音乐学习者广泛使用。歌剧《哈里.亚诺什》由于其极强的讽刺意味和独特的序曲形式,成为其歌剧作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刘海霞 《社科纵横》2007,22(8):22-23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裕固族民歌作为本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间音乐形式,应有效地加以传承和保护。本文从客观角度上分析了裕固族民歌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相似文献   

8.
王琪玖 《唐都学刊》2007,23(5):94-97
刘半农是最早向民族歌谣学习的白话诗人,他对于民歌体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探索及其创造性的实践,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新诗的创作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30年代的苏区文艺及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新民歌体诗歌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重读刘半农先生的新民歌体诗集《扬鞭集》,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艺术特质,对于把握中国白话自由新诗艺术形式的形成脉理,体认刘半农先生的诗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边秀梅 《学术交流》2012,(Z1):109-111
本文介绍了畲族民歌的形成基础、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并且对畲族民歌进行了深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音乐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11.
可爱的羔羊     
正作品名称:《可爱的羔羊》作品尺寸:61×76.2cm创作时间:1851年作品类型:木板油画现藏地:伯明翰美术博物馆福特·马多克斯·布朗,英国画家和设计师。他以准确的细节描绘和明亮的色彩运用技巧而出名。《告别英国》、《劳动》及《英格兰秋日午后》都是他的作品。布朗虽不属于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但他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导师。布朗出生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加莱市,父亲是英国轮船上的事务长,因家境贫寒未受过良好教育。布朗16岁时进入安特卫普的瓦波斯画室学画,掌握了扎实的造型技巧。19岁时来到巴黎受到新古典主义艺术熏陶。24岁  相似文献   

12.
米永盈 《社科纵横》2006,21(12):108-109
本文分析了时人对“原生态”民歌认识的片面性和保护措施中的不足之处,指出应当合理利用“原生态”民歌的积极效应、赋予其生动的发展机制,并对整个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跃 《学术交流》2006,(2):182-184
亘古以来,生息于我国北方的满族及其先世,创作了内容广泛、数量众多的满族民歌,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满族民歌中蕴涵的民族性格体现为:剽悍骁勇、善战崇武;质朴淳厚、诚信好客;开放包容、淡泊豁达。满族民歌极大地丰富了满族民间文学,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音乐。在哈拉帕和莫亨焦·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青铜舞女雕像,她的舞姿正表现了某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一个男舞者石雕像,专家们认为这是舞圣湿婆的最早形象。在乐器方面,有一个脖子上挂着鼓的红陶塑像,还有两枚刻有鼓的图案的印章,还在壁画上发现了原始形态的维那和响板。此外,还有哨子、笛子等实物出土。吠陀时代,印度音乐有了明显的发展。《梨俱吠陀》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诗歌集,其中有些诗歌是印度上古居民的民歌。《梨俱吠陀》中还提到了一种娱乐性的集会叫“萨马那”  相似文献   

15.
白玉 《社科纵横》2003,18(5):52-53
劳伦斯是上世纪英国文坛上著名作家之一。本文从他的创作背景 ,创作倾向入手 ,分析《逾矩的罪人》的创作主题 ,以及其作品与色情文学的区别 ,指出“爱”是他自始至终所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9,25(5):60-63
影视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是同根同源的创作行为,有所区别的是前者使用活动影像讲述故事.<三十里铺>是一首经典陕北民歌,如何将一首民歌演释为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需要进行缜密细致的艺术思索与形式结构的营造,分析这一艺术创作过程对于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创作心理研究必然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元745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忽必烈汗》,对于英国近代诗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两位诗人所处的历史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并且身处不同地域,但是,这两首巨作却有着诸多联系。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在诗歌题材和作诗方法两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进而探讨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两首诗歌求同存异的探索,为中西诗歌文化的学习开拓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田汉创作的剧本中,早、中期剧作侧重于现实题材,后期剧作侧重于历史题材,尤其他建国后的作品,多是历史剧.《关汉卿》是他的最得意之作.它的创作为我国的历史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历史剧创作的典范.虽然已有许多专家对这部作品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笔者认为,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该剧本在解决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谈些粗浅看法,以求对该剧艺术成就的进一步确认.并促进历史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20.
闫晓茹 《社科纵横》2009,24(2):171-173
简·奥斯汀是18世纪末英国创作女性主题小说的女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五桩婚姻,凸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观和生活现状。本文通过作品中揭示的妇女低下的法律、婚姻和教育地位,透视19世纪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剖析她们彷徨、苦闷与无奈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