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闻一多诗歌中的象征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深受象征艺术思潮的影响,运用“自然景物社会化”、“比喻意象人格化”、“虚拟故事人生化”、“丑陋形象审美化”等多种象征笔法,创作了许多充满艺术活力的象征诗,使其诗艺世界呈现出鲜明的象征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早期诗歌中的爱国思想与唯美倾向,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给他打下的烙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不仅常常使诗人走入政治的歧路,而且又损坏了他的艺术追求。在爱国主义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诗人自觉不自觉修正艺术上偏向,不断爆发思想和艺术的光彩。这一段经历为他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晚年的闻一多,终于以他的生命写下一首壮丽的诗。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诗歌创作对现代派技巧的汲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诗歌美学和诗歌创作实践上,论述了闻一多对西方现代派创作方法的合理汲取,认为闻一多正确处理了民族特点和外来影响的关系,确立了中西相融的创作路线;从诗歌美学上强调了直觉、幻象、意象、象征、暗示、化丑为美等重要艺术方法;在创作实践上部分诗篇汲取了西方印象派、意象派、象征派、表现主义的方法技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派,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象征则是其总的结构特征和艺术倾向。这可以从现代主义的诗学主张“对应契合说”、“感觉交错说”和“象征比兴说”中得到证实。综合三种界说,本文认为,象征是一种意义结构。这个结构是双重的,并且重合在能指的象征本体层面。象征体既自足,又以其隐喻和暗示能,预示着象征的深层精神内涵。这个意义结构在功能上具有象征的通约性和统摄作用,使现代主义诗歌与生命形式同构,融通生活世界,并向神话历史延伸成为可能。而这种同构、融通和延伸,是在诗歌文本的象征结构中自主实现的。这种体认在大量的现代主义诗歌文本研究中获得,并升华为一种诗学模式。这一模式使结构与功能在现代主义诗歌文本中具有不可剥离的特性,从而达到诗学理论和艺术倾向的互动和契合。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为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常常致力于意象与象征艺术的消解,重视日常性叙述和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性调试,在艺术上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原创性的实验和创新相连,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诗坛难以产生经典的恶果.  相似文献   

6.
诗情世界具有内在张力,是闻一多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他的许多诗歌运用多种理性化的艺术手法,强化了情感张力,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入探讨闻一多具有诗情张力的抒情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对于现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卢惠余老师的专著《闻一多诗歌艺术研究》,于2009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积十年闻一多研究成果的一部力作。该专著除引言与附录外,主体部分分为创作论、诗学论、诗法论、渊源论与比较论,共5章22万字。作者主要围绕闻一多诗歌艺术这一课题展开了五个层面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思想内容的深广、意识的纯正、情感的纯粹,也是因为其体式多样、语言精致、技巧丰富。闻一多在新诗艺术之美的构成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上的主张虽有所出入,但相得益彰,只是从理论上论述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观念与追求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材料,闻一多所涉猎的外国诗人大致有拜伦、雪莱、埃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凡尔哈伦、丁尼生、勃朗宁、勃朗宁夫人、惠特曼、桑德堡、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等。这些诗人对闻一多的影响当然并不都是一样的。 惠特曼、桑德堡、丁尼生及勃朗宁伉俪的诗只是开拓了闻一多先生的视野,没有构成闻一多先生诗歌艺术的主流;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诸诗人或以辞藻、或以思想、或以形式影响着闻一多,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不时折射出他们美丽的彩虹。但是真正对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起了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济慈和美国的意象派诗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新诗艺术上的成败,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新诗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象征手法的同时,嫁接了西方象征手法,并同化了西方象征手法,使新诗在艺术上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象征的继承、嫁接与同化,新诗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生命力,但是二者的同化还不够完善,还有待诗人们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与“五四”同时代人的流于“破坏”相比,俞平伯在新诗初创期一开始便表现出较强的独立精神,其新诗理论更多体现出建构性的指向:对初创期新诗音韵的打量;先觉于“白话”与“诗”的断裂;寻求新诗精神和艺术两面的革新,倡导新诗的无为效用;尝试新诗的做法理论等等。这些探索无疑展示了俞平伯作为“先锋诗人”之外的另面侧影。  相似文献   

13.
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演绎了一种率真质朴的风格,呈现出自然写真的诗意与画境,纯美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其画境中的色彩基调是再现诗意的视觉表征,色彩镜像由表及里地映射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境、隐喻及象征内涵。他的诗歌富有伦理教化作用,充满对善与恶的审度,追求心灵升华,表达他对世界大同的愿景。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神曲》,体现出返璞归真、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创作主旨并成为布莱克创作思想的一条主线,前者由诗歌艺术趋向绘画艺术,后者由绘画艺术回归诗歌艺术。布莱克的创作之途可谓“诗心入画”,将视觉审美意象融会贯通,实现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鲍照与左思的简略对比开头,从鲍照山水诗中山诗与水诗的差异入手,进而探析出鲍照诗歌在四方面对屈骚艺术有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独特的爆发式抒情方式;浪漫倾向上的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象征体系中自我象征形象的完成;语言形式上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相似文献   

16.
道家象征诗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象罔"说贯穿着"虚实相生"的思想,精确地表明了中国象征诗论是一个通过提炼精当的"言",创造生动的"象",暗示深微的"意",从而构成的"言"、"象"、"意"隐秀相成、虚实相生的象征系统。它与"易象"说、"比德"说在旨趣和价值方面各有特色,对中国象征艺术超越简单的类比,向意象妙合无垠的方向发展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它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颇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朱子哲学思想中有着强烈的尊阳抑阴倾向,他认为君子人格的形成源于其对天地清刚之气的禀赋。因此,他论文艺也推崇阳刚之美,具体表现为对书法与诗文劲健雄浑笔力的提倡。朱子论文艺常与主体人品相关联,他认为劲健雄浑的笔力是创作主体君子型人格、高逸胸次与慷慨气节之体现,文风关乎世风,所以对文艺劲健笔力的推崇可扭转萎靡世风,从而振起士人精神。朱子的文艺思想是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只有打破各艺术门类分离研究的现有格局,采取融通与交叉的研究方法,才能深入把握其整体文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