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里,民族、族性是其思想核心,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建立民族国家则是其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介绍几种不同的民族观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族性”,以及为保持民族的族性特质。民族主义所表达的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3.
民族与国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19世纪末民族主义在中国勃兴。清政府以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反对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以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民族主义在新军中传播,在革命党人影响下,新军接受反清反帝的民族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从排满转向反帝。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宗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在新的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应当超越血缘种族,建立一个富有包涵力、整合力、融合力的现代国家体系。在一个国家的大范围内融合凝聚各民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在理论上应当合而为一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也应当是合二为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由此凝炼出共同的民族精神,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来是不同的。无产阶级从国内外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资产阶级是为少数剥削阶级利益服务,所以总是采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他们在民族问题上的指导原则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 ,其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由于其依存的载体不同 ,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与内容。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西方大国的民族沙文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实现自主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联合图强的民族聚合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是民族形成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它源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实质是民族或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其功能效应有正负之区分,其发展趋势将逐渐减弱.民族主义可以分为争取政治权利的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经济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维护本民族物质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三类.进攻型和防守型是区别民族主义性质的首要的、直接的、现实的标准.中国民族主义的真谛是民族自尊与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建构,离不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颇不相同,而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之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秀等启蒙知识领袖并没有转变为民族主义者,他们即使疏离了个人主义,也没放弃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而五四的世界主义也是启蒙知识分子转而接受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两大潮流 ,其间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确切地说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使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充分地结合起来 ,掀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的政治含义是以集体动员、价值引导、维护利益、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影响民族政治生活;民族主义的政治表现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两个方面;民族主义对政治的积极作用是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统治合法、促进政治制度变革、抵制国家霸权主义,消极作用是激化民族矛盾、危害国家整体利益、破坏政治稳定、制约国际社会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民族主义出于忠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增进民族利益的权力和财富。它通过国家权力制定相应的经济战略,保护、壮大民族经济并为民族经济的对外扩张赢得市场和资源,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机制和秩序。重商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结合是经济民族主义的重大理论特征,依附论是当代重要的经济民族主义理论代表。"积极的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和谐共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 ,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 ,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扩展不能导致文化民族主义的废弃,甚至在事实上反而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影响力的增强。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其存在价值,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维持及强化创新,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对世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加强民族主义的文化反思,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19.
价值分配的不平衡意识引发了民族主义的产生,这种不平衡意识根植于全球化过程(包括近代和当代),而不是所谓的现代性。全球化加强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同时产生了价值分配不平衡意识,使民族主义成为可能;而民族国家间全面冲突、全球化格局的滞后,以及日渐发达的信息平台,使民族主义成为现实。全球化构成了现代历史的线索,同时也贯穿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全球化不光导致了民族主义,而且同时为各民族(国家)之间提供了妥协和共识,也在消解着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1990年二战后分裂的德国重新统一,促成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以及阿登纳的“国家统一”、勃兰特的“民族统一”到科尔强硬的完全统一,他们的政策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其实,重新统一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