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苏威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朝代,它所创建的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袭,影响深远。隋朝能统一全国,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一度繁荣,是和隋文帝杨坚注意选拨贤才,善于用人分不开的。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它的杰出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隋代也有它的杰出人物,苏威就是隋朝一代名宰,是一个封建政治家。关于苏威其人,至今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对苏威生平及其主要活动作一概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苏威政治思想和晚节 ,历来遭受众人指责和诋毁 ,由此苏威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也常被抹杀。本文对苏威的政治思想和“晚节”予以较深入分析 ,认为“致君于尧舜之上”和“匡政救弊”是苏威政治思想的核心 ,苏威“情均众庶”行为应给予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良知见在”体现了良知的先在性与显在性,需要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良知在工夫论层面所见在的是善端,并非全体,故须人致良知以扩充之。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对万物的把握即是自我把握。心既是控诉者又是被控诉者,良知在流行发用中自我审判、自我省察,即“良知致良知”。“良知见在”实际上是“将理想作为现实”,即将良知显在于人伦日用,而不是“将现实作为理想”,即将当下一切经验当作良知。研究王心斋的良知见在说对深入把握泰州学派的良知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心性修养、私德建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4.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5.
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 ,典章制度 (包括监察 )方方面面需要鼎故革新之处很多。隋制集汉魏以来监司变化之大成 ,革除前代弊政 ,在文帝开皇年间和炀帝大业年间进行了两轮改革 ,特别是隋炀帝“三台”之制多有创革。隋制对唐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往学界重唐轻隋 ,其实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隋制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参详各史记载,排比考证,研究了隋朝王室籍贯、杨忠是否参加“擒窦泰”战役。独孤皇后生年及婚年、隋文帝任随州刺史的时间及隋文帝诛北周六王冤案、篡周系时,以及隋代流刑、开皇定《令》时间、开皇年间隋文帝废置县等九个基本问题,订正史实,多有新见。  相似文献   

7.
状元1350年     
《阅读与作文》2009,(8):12-24
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有致仕梦想的人,大多有着同样的经历:进入一种独特的教育体制——私学,使用丢掉来大致相同的教材——“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宗经》“铭”字复见问题历来是校勘学家关注的焦点,以范文澜校注的前后变化为例,明清以来复见之“铭”的校勘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势:唐写本发现之前,校勘者基本都认可朱郁仪所校之“移”字;唐写本发现之后,校勘者又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唐写本所作“盟”字是。作“移”有道理,作“盟”有依据,两者是非曲直的背后,映现的是刘勰宗经的思想基础和人们对经典与文章之间关系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9.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0.
说“赞”     
“赞”字之义项较为复杂,历来训释亦多有分歧.从“赞”字义项构成入手,结合对与“赞”有音义关联的“见”“(蔫)”“荐”等字的考察,认为“赞”实际上与音“贤遍反”的“见”相对应,这是古汉语的一种清浊交替的语法现象.“赞”的引见之义,是“见”的尊卑相见之义的进一步引申.“赞”与“见”实际上构成同源关系,“赞”的引见之义,通过假借赋予给了“薦”,而“引荐”之“荐”取代“引属”之“薦”也是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隋书》中即记有《琉求传》。中国隋朝(公元581-617年)时,琉球国始被称为琉虬。据该国1650年成书的用汉语自撰的首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问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也。”  相似文献   

12.
书易 《老友》2012,(5):57-57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了.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  相似文献   

13.
隋文帝在位前期虚心纳谏,用智囊团之谋,定对外对内之策,取得成功,出现“开皇之治”;在位后期刚愎自用,拒谏斥贤,决策失误,为隋朝埋下了致亡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秦汉以来,桂北为中央王朝开发岭南的重要通道。从隋开始到唐宋,随着这一带政区建置的逐步完善,民族分布趋于稳定,各族同中央王朝的关系日渐密切。 1 六朝以来,桂北为“俚”、“僚”聚居之地。隋朝曾以极大注意,治理和稳定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5.
唐初的“让步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是我在这篇文章里,要阐述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一系列“让步政策”。这些“让步政策”主要有: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减轻税役,灾荒之年加以赈济;释放宫女,解放奴婢;任用廉吏,注意考核优劣;修订刑律,减轻刑罚;抑制豪强;去奢省费,使民衣食有余等等。 为什么说唐初的“让步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呢?因为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王朝,是在隋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初封建统治者实施“让步政策”,是和隋朝的灭亡和隋末农民革命战争密不可分的。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贞观政要》卷1)的封建强  相似文献   

16.
“诗无达诂”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命题 ,是诗歌鉴赏论中的普遍原则 ,与西方接受理论的某些观点有相通之处。其成因关涉作品的文本潜能与读者的审美接受 ,也关涉作者的主体创作。根据这一鉴赏原则 ,读者在对诗歌作品进行审美读解时 ,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理解作品的潜在性与可能性 ,有自己独到的体验 ,既能“入”也能“出” ,“入”见作者之用心 ,“出”有自己之心得  相似文献   

17.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厉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十二卫,以统率全国府兵。正如《新唐书》卷50《兵志》所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这里所说的只是隋朝军队在平时状态下的情况。至于战时状态,则往往另设“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以统率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元帅”之名,始于北周。《周书》卷49《稽胡传》云:(建德)六年,高祖定东夏,……乃以宪为行军元帅,督行军总管赵王招、谯王俭、滕王辶…  相似文献   

18.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治国方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作一点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用人任事似有种益。一、广延人才,公正用人唐王朝建立于隋朝末年的乱世基础之上,唐大宗以一个封建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博大胸怀,不分门户,不计亲疏,招贤纳士,广延人才,公平待人,公正用人,唯才是举,为我所用,为贞观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大唐帝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贞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家论"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是重整体和谐。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和”的问题,极为重视,多有论证,内中不乏精辟之见,显现其智慧之光,发掘这些宝贵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其政绩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法治经验,以法律为手段,巩固新建的李唐王朝。唐太宗以隋朝施行严刑峻法而败亡作为鉴戒,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用法益峻……不复依准科律”,尤其是隋炀帝时期,还恢复了前代已禁绝的籍没和罪及九族等刑罚,唐太宗由此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的结论,并多次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常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确定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积极改革当时的法律制度。他诏长孙无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