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相似文献   

2.
变文生成年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贤时哲研讨变文,往往谓之出于唐代。近年姜伯勤先生发现“变文”概念在南朝的梁陈之际已经产生。根据对有关史实的考证,变文应当生成于东晋  相似文献   

3.
试论变文的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有唐一代的变文讲唱蔚为大观。但自北宋后有关的记载少之又少且语焉不详。这是否就是说它在北宋就消亡了呢?研究中国俗文学并给变文定名的郑振锋先生是这样说的:“后来也因为僧侣们愈说愈野,离开宗教的劝诱目的太远,便招来一般士大夫乃至执政者们的妒视,到了宋代(真宗)变文的讲唱,便在一道禁令之下被根本的扑灭了。”①此说一出,几成定论,许多有关敦煌文学的论著都沿袭之。②但事实上,郑先生一未给出根据,二无具体论证,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检讨。一、变文消亡的时间在宋代较早提到俗讲变文的是张齐贤的《洛阳…  相似文献   

4.
<正> 早在公元七世纪末期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1899年,敦煌千佛洞的藏经洞被发现了,其中的藏书总数量大约有两万卷子。两万多卷石室藏书的发现,使中国和西域中古史的研究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史料,因而引  相似文献   

5.
变文绝迹考     
有唐一代通俗文学,最弓队注目者,莫过于变文。从敦煌遗书重见天日之时起,变文就引起了文学研究工作者们莫大的兴趣,综观大半个世纪以来敦煌文学的研究历程,专家学者们对有关变文的一些问题,诸如概念的界定、起源、类别、体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对后代的影响等,论述繁多,就中亦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对于变文绝迹的问题却鲜有文章或专著提及。试想,变文一体既然在唐代曾经浩浩荡荡,蔚为大观,又为何会在突然之间便销声匿迹,不复流传?其原因自然非常复杂,因而值得深究之,其意义不仅在于敦煌文学研究方面,而且对于中国俗文学…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变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篇幅最长的昭君出塞的俗文学作品,在昭君故事的流变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前代史书和文人创作的基础上,对王昭君形象进行重塑,进一步突出了她的主体地位,丰富了她的形象,对此后以昭君故事为母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变文》还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了侧面的揭示,体现了唐人的人文关怀及对和平的向往;塑造了一个极度重情的呼韩邪单于,是唐朝包容性文化下重“真”、重“情”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地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批补校《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的文稿,足见学术界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于修订重版《变文集》的呼吁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笔者在完成拙稿《“亡空便额”校释质疑》(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第5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零札》)和《敦煌变文校勘零拾》(《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零拾》)之后,又有机会重新研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复得有关校勘的笔记若干则,爰作《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以供《变文集》修订的参考,并继续向海内外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8.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最具分量及影响力者,同义复词则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对敦煌变文中的同义复词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一,能够促进敦煌变文的整理水平;其二,能够提高大型辞书的编纂质量;其三,能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变文是敦煌遗书发现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变文写卷的抄写格式、抄写内容、抄写人及同卷内容关联性等要素表明,并非所有的抄卷都是讲唱的底本,有一些只是讲唱僧记诵唱词内容的习抄本,还有一些是与敦煌学郎教学相关的读本。可见,变文诸写卷之间的文献差异,以及同卷各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教普及潮流中,那些讲坛上下的僧俗诸众所建立起的心理契合关系、文化氛围以及传播接受形态,无疑成为后代俗文学孕育发达的酵母和土壤,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敦煌变文这种特异文化现象,以求揭示它对宋后俗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2.
一、“表神变”与“演道教”的区别 关于变文的产生及其界定问题,学界尚存争论。 本文拟从其与佛经义疏等文本的关系来进行讨论。 佛经义疏的产生,源于寺院之讲经,至东晋名僧释道安始创定制。敦煌卷子s2744 《金刚般若经旨赞》谓: “弥天法师,大判经文,以为三分”。① 此弥天法师即是道安。良贲《仁王经疏》亦云道安“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②可见,释道安是三分科判义疏的创立者。 道安创立的三分科判法讲经体式,它的僧讲是以经注为本,演说经义。讲说经义的讲稿和记录即形成以后的佛经义疏,并历代沿袭…  相似文献   

13.
王重民等六位先生整理校订的《敦煌变文集》,①迄今为止仍是研究敦煌变文的最好的校印本。该书出版以后,徐震堮、蒋礼鸿等多位先生先后加以补校辨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由于变文的校堪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留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仍属不少。笔者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在获益受教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应校而失校或  相似文献   

14.
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是从佛经体系中解放出来的产物 ,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讲经文、佛陀变文、世俗变文三个阶段 ,体现了佛教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与中印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盛行于唐代,它的流行对中唐元白平易诗风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得到印证.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在句式、风格、语言、运用的手法等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元白平易诗风的兴起体现了从传统到世俗的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陈卫兰汉语词汇总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节变为复音节,这种趋势在近代汉语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迅速。美国汉学家罗杰瑞认为:“双音节词主要通过合成及加词缀两种方法构成。”①当代学者对复音词的研究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对先秦...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引入韵文前的引端套语又可称为前导语,随着变文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主要经历了无引端套语、有程式化引端套语与"诗曰"程式出现三个阶段,从其成熟度或程式化程度,可以推断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套语程式蜕变于何时何类作品。结韵套语主要是对前面所引韵文进行解释、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韵文不再是孤行直起之文,其程式化可见变文叙事语言的成熟与叙事思维的系统性,这标志着变文由讲唱文学正在逐步向案头化靠拢,也预示着变文日渐向成熟的小说文本创作行进,为宋元话本小说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3-97
敦煌变文作为地方性民间文学的代表,体现出敦煌百姓的审美特性和思想倾向。和传统的中原文化相比,敦煌变文由于所处年代,地域和受众的区别,蕴含着独特的民族观。其流民意识,边域意识及民间意识都不同于前代后世的中原文化。其中差别体现出在国力强弱,地域内外和执笔者文学素养等不同观照角度下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伍子胥变文》,由王重民先生等根据四个敦煌写本校录,收为《敦煌变文集》首卷首篇。该文演春秋伍子胥故事,写作时间约在唐末,是敦煌俗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但文中讹字疑义较多,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在给此文以高度评价的同时,又感叹它“为了脱漏的过多,读起来也颇不易”。《敦煌变文集》在校勘方面作了初步工作。该书出版后,国内学者又续有校释,发明甚多,但遗留问题仍然不少。本文拟步时贤后尘,摭拾其阙漏,诸家校释偶有可议者,亦出以己见。限于学力,臆断妄说之处当所不免,谨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现存的敦煌演史类变文 ,宗教意识甚淡 ,世俗气息颇浓 ,民间的道德色彩、观念情绪灼然可见 ,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将历史人物事件神异化、传奇化和戏剧化 ,以体现世俗民众的审美趣味。它们在题材内容、思想意趣、战争描写、情节建构及叙述体式等方面 ,对后世的讲史平话、历史演义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以认为 ,敦煌演史类变文标志着中国通俗历史小说的正式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